三 部队训练(第4/6页)

5. 训练内容

部队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战斗技能。根据抗战时期军界人士的看法,国军部队在战技教育上所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各项。

(1)射击:战时国军部队的射击技能,实远不如日军。[101]1939年,军训部长白崇禧至各战区视察,发现“有许多士兵,对于表尺的分割,轻机关枪射击方法,很多都不知道,差不多连一个散兵射击军纪也不清楚,不但士兵如此,恐怕一般军官也大都忽略。”[102]同一时期,冯玉祥在校阅部队时也发现,许多部队中最大多数的士兵,打了好几年仗,不但步枪上的表尺不懂得使用,甚至连测量距离也不会,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103]国军不但技能差,且不沉着,往往过早发射,甚至一发现敌人,即到处放枪,无异暴露自己的位置,给敌炮以良好的射击目标。相反的,日军官兵则命中精确,非到最近距离,绝不射击。[104]不过国军部队中也有少数射击技能良好,如孙连仲的部队,即以射击技术好而著称,其他部队需要一连兵力防守的阵地,孙仅需一排人即可守住,故能于台儿庄一役获得胜利。[105]又如关麟征的五十二军,射击成绩一般均为百分之六十至七十,最好者甚至在百分之九十以上。[106]五十二军后来由东北撤至台湾,在刘玉章领导下,在射击方面仍为台湾最优秀的一个军。[107]

(2)掷手榴弹:这也是国军不如日军之处。[108]根据一项观察,直至抗战后期,一般国军官兵,对手榴弹的投掷,大多仍失之过早,常被敌人掷回,其原因在于国军部队官兵在作战时,缺乏沉着的工夫,而敌人在攻击我方高地时,则常在远处以大声呼叫的方法,诱使国军官兵过早投掷手榴弹。[109]

(3)近接战斗:战斗情绪的热烈高张,以及勇于牺牲,为国军战斗员最大的长处;冲锋和白刃战,则为国军制胜最有把握的方法。[110]如北伐时期,革命军攻击到了冲锋时机,只要一阵猛冲即可成功。抗战初期,日军也最怕国军的白刃战。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国军出现一个显著的弱点,即一般士兵的劈刺技术比不上敌人,有时两三个士兵尚不能活捉一个敌人,其原因固然是由于国军士兵的营养不足,体力太差,但是劈刺技术的训练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11]此外,冲锋及阵内战,为战斗的最后阶段,以前一切人力、物力的消耗,均需取偿于此,故教育时,对攻击,宜反复演练冲锋及冲入敌阵地的战斗;对防御,宜反复演练敌冲至我阵地,前及冲入我阵地内的战斗要领与逆袭方法。但是一般部队平日的演习,对此多不注意,一至最近距离,常喊“冲锋”、喊“杀”,即算了事,[112]如同视作儿戏。

(4)机动性:行军力和夜战能力强大,可以增加部队的机动性,这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山地战中,更是军事胜败的关键。1943年常德会战后,举行第四次南岳会议,蒋委员长曾特别检讨增援部队的逐日行程,认为增援部队的行军力,仍有待加强。[113]至于夜间作战的训练,一般均不外着装法、方位判定、静肃行进等课目,至于其他最主要的动作(如分散、集合、联络、袭击、埋伏等),反而付之缺如。并且一般实施的时间过短,大抵每次不过两三小时,除去讲解课目及往返途中的时间,实际教育时间所剩已无几。[114]

(5)新式兵器:抗战爆发后,国军许多部队均配备新式武器,有些部队所用兵器甚至比敌军还好,但是国军士兵和下级干部的技术,却普遍不如敌人。兵器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是新式,其构造也越复杂,往往将新兵器发下后,部队却使用不好,甚至完全不会使用,以致不能充分发挥新兵器的威力。[115]例如国军因不懂得火网的构成方法,以及侦察阵地和兵力部署的要领,以致往往将一挺机关枪当作一支步枪来用,将机关枪和步枪放置于一处,而不知设于左右两侧,或山头遮蔽处。至于日军,一连人只有九挺机关枪、两三个掷弹筒,但是只要占领了一个据点,马上即构成了火网,因此一挺机关枪可当几十支步枪来用。此外,日军每当攻占一处国军阵地后,即迅速构筑防御工事,因此国军如不能在三小时之内反攻成功,几乎即再无反攻的可能,因为日军在三小时内已将防御工事完成。[1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飞机和战车,在中国战场均很少使用,国军虽有战车炮和迫击炮,但是由于缺乏训练,以致不能发挥威力,打击敌人,仍是伤亡大而成功少。[117]

6. 成效评估

(1)补充大量干部士兵:干部方面,抗战时期国军干部的补充,能够源源不匮,实缘于干部训练机构的组织,尚属健全。至于士兵,当抗战爆发时,国军训练新兵的经验依然不足。训练新兵的实验,始于1936年,至该年年底时,已有约五十万人经过训练。在八年抗战期间,国军共训练了约一千二百万名士兵,平均每年训练士兵达一百五十万人,勉能应付作战的需要。[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