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部环境(第3/3页)

至于各部队,由于编制相对大,战时每个师的缺额,少则两千名,多则三千名,节余必多,即移用他项经费于教育,也颇为便利。1942年夏,军训部长兼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崇禧校阅长江以北各部队、学校后,感于部队中教育设备的欠缺,曾报请参谋总长由军政部通令遵照,准动支结余经费三分之一作教育设备,部队的教育训练经费乃更形充裕。如第一军即将其结余经费均尽量用作教育设备及补充骡马,支用金额达一百五十余万元,凡步兵学校及扎佐演习场所有的教育设备,一应俱全。[26]又如第五战区各军训团的设施,即均较战区内的中央军校第八分校健全充实。[27]

军事学校既为干部的养成所,在各种设备方面,以须要使学生超先学习,凡是部队将要装备的武器或器材,应先拨发学校实习,然后再配赋部队。[28]但是抗战后期由外国购入的新武器,军政部应乎前方作战的需要,将此种新武器尽量发给部队,教育机关反未发给。如罗列主持的军校第八分校,机枪是木制的;胡竞先作骑兵学校教育长时,连马枪都没有,所用的是步兵都不用的俄式长枪;骑科学生穿的是短裤,也没有马靴。[29]新式武器,学生在校时未经研习,分发至部队后自然不知使用,部队长官遂对学生每感失望,甚至加以轻视。此种新式武器,干部既不熟知使用方法,士兵无人教导,作战时即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甚至故障百出,而加速其损坏。[30]

战乱对于军队教育训练的另一项影响,则为其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国军在过去参与内战时,只知一味盲冲,所用者大都是步枪交绥,而绝无重兵器及研究各种工事等。至抗战爆发后所见者,敌军动辄以陆、海、空协同,求速战速决,而我等对之,宜如何注重于阵地战、消耗、疏散、工事、伪装及纵深配备等。此不但以前未曾学习,有些甚至连名词也是第一次听到。更以为奇者,以前内战时,在战场上只分为前线与预备队,当前线被敌突破或伤亡过重时,即以预备队增援或补充,死伤只限于前线;但是现在对日抗战则绝不相同,有前线尚未遭到损失,而预备队已遭敌机炸弹及大炮牺牲殆尽者。[31]实系平日教育训练墨守成规,官兵未能吸收现代军事常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