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2/5页)

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George C.Marshall)也相信,如果中国的士兵能被适当地领导、喂饱、训练、装备,他们的战力将和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士兵一样。[81]

不幸的是,抗战期间军中的生活水准下降,士兵的体格也随之恶化,尤以抗战后期最为严重。如1943年国军派送1 800名新兵至蓝伽(Ramgarh)受训,其中竟有68%因体格不合标准而被拒绝;另一批被指派参与蓝伽计划的200人,先是被中国医官淘汰了65人,继而又被美国医官淘汰了30人,最后只有105人被录取。[82]国军士兵体格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在年龄方面,根据现有的少数资料显示,国民政府时期的士兵,大多为年富力强的青年。如1932年时,第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的平均年龄为24岁。[83]以上两份较为详细的数字资料则显示,国军士兵中30岁以下者占90%左右,其中尤以20—25岁者最多。

表1-11、1-12显示,士兵固然多为年轻人,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老兵。这些老兵多为战前所募,当时曾经过一番挑选,部分系久经战役,每能尽忠职守,即使因为分散配置,为火力占优势的敌人所击溃,数日之后,仍能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集合,各归建制,严整如初,对整体战力毫无损伤。[84]因此各部队的干部,对于老兵多十分重视,如一位炮兵排长即称老兵是“国之瑰宝”,[85]另一位步兵排长则认为:“如果作起战来,只有这样的兵员才能算数。”[86]对于这些老兵,在战前尚可以用升官加薪的方式施予奖励,但是战时军人真实薪俸下降,1941年少尉月薪42元,下士20元,还要扣除副食费,而在街上吃碗面,即需3元,所以利诱的力量不充分,但是也不能威胁,如果让他们在兵众面前下不了台,则会“开小差”投奔其他部队。各部队为了留住这种人才,只得给予特殊礼遇,即使是连长,也要对他们客气几分;军校出身的年轻排长,更是要陪他们吃狗肉、说粗话,[87]有些部队对他们甚至早晚不集合训话,也不出操,尽量让他们轻松愉快,以示优待。[88]

表1-11 第三编遣区警卫旅士兵年龄调查表(1930)

资料来源: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第95—96页。

表1-12 第十四军士兵年龄统计表(1945)

资料来源:《陆军第十四军军务处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第215页。

在一些地方部队(如刘汝明、孙连仲和丁治磐的部队),老兵颇多,班长职位多由其担任,很受士兵的敬重,称之为“头目”。由于老兵对于部队战力的发挥十分重要,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部队战力的高低每与其老兵的多寡呈正比。如东北军系统的第五十三军,自七七事变开始,至缅北畹丁与驻印军会师,直至1947年调至东北“剿共”时,尚有半数以上是老兵,[89]在当时是罕见的情形。

最后,拟再就各阶层军官的素质及行为模式,略作比较。1942年5月26日,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谒见蒋委员长,并提出一份改革国军的计划。计划中认为国军应精简编制,配赋充分的武器装备;更换无效率的高级指挥官,并充分授权不加遥制云云。观其内容,实未超出战前德国军事顾问建议之外。事实上,当时中国部分军队尚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汰,尚虞酿成风潮,在战时此种断然措施,在政治上自不能立即施行。[9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史迪威在计划中曾对国军的各阶层,作了概括性的观察。他指出,国军一般士兵温驯、有纪律、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低级军官对于命令,每能迅速执行;营、团长个别差异极大,不过也不乏优秀之士。他认为以上各阶层如要汰弱擢强,将不是难事,且可提高士气。至于师长和军长阶层,则是个大问题(详见上节)。[91]如前所述,蒋介石本人也曾多次公开指称国军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与其阶级职务的高低成反比。二人的目的虽然均在指责高级将领,但是也可看出中、下级军官的表现,相对之下要较高级军官为佳。接替史迪威职务的魏德迈,则认为战时低级军官的表现比过去进步,主要是由于战前国军设立的一些兵科学校水准颇高所致:

“国军”为低级军官设立了许多极佳的(excellent)学校(包括步兵学校、炮兵学校、辎重兵学校、机械化学校),有助于培养较佳的军官。接替Maddocks参谋长职务的McClure将军,曾有报告称低级军官已大有进步,尤其是连长阶层,因此他对我们所计划的战斗行动,抱持最乐观的态度。一个好的连长可以带着一个平庸的师长向前推进。[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