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2/5页)

贾红梅撇嘴:“都在村里呆着,谁给城市增加负担啦?”

不过,给企业增加负担倒是有可能。

“公司原有的那些船员是正式编制的吧?”宋恂问。

“是。”

“金海支公司那边呢?”

“也是。”

“金海的船队规模是咱们的一倍。为什么他们可以有那么多正式编制的船员,到了咱们这里就会被卡住?”

杜三泰一噎。

之前严秋实负责招聘的时候从没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轮到他这里却闹了幺蛾子。

他也觉得挺委屈的。

没有编制,又不是他弄的鬼!

严秋实解释:“以前咱们和金海那边都是一艘一艘或一对一对的买船,招船员也只是每次零星招几个,像这次这样突然招收这么多人,目标太大了。”

“裴副主任具体是怎么说的?一个编制也没有?”宋恂皱眉问。

一次性招这么多正式工,编制的问题确实不太好办,这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周全的。

但是一个编制都不给,就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

“反正申请交过去的时候,他不同意。”杜三泰说,“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通融几个的。”

宋恂点头,“老杜,下午再辛苦你往公社跑一趟,跟裴副主任多争取几个名额。我们之后还有买渔轮的计划,需要从这次招收的船员里选拔人才送去省城培训。至少要给咱们二十个正式编制才行。”

“那剩下的六十人怎么办?”

宋恂无奈摊手:“先招临时工吧,以后如果有表现特别好的,每年再申请几个转正名额。”

这样没准儿还能反向激励一下。

“临时工可不好招。”严秋实摇头,“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相差很大,不但工资比正式工低,而且没有票证补贴。”

他们这里的临时工又与城里的临时工不同,城里的临时工只是工资低,但是粮油关系是跟着户口走的,即便是临时工也能按月从街道领到各种票证。

但是农村社员当了他们公司的临时工以后,只能从公司拿一份工资,粮油关系仍在生产队。

不过,他不去队里上工,就没有工分,核算工分的时候没有他的分,生产队怎么给他分粮?

队里没粮,公司不发粮票,你让人家吃啥喝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把招工告示贴出去试试吧。那种人口多工分多的人家,或许不在乎有没有粮票补贴。”

宋恂这会儿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到还要顺带招聘一名电话员的事,他扭头问项爱国:“拉电话线的事有眉目了嘛?”

早就等着他发问了,项爱国咧嘴乐:“听说咱们要申请一部跟省城出口公司联络业务的电话,邮电所那边研究了两天就通过了。一会儿你签字盖章就行,我下午就把申请表送到公社去。”

总算听到了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宋恂笑道:“那行,咱们在招工告示上,再增加一名电话员。”

*

对于瑶水村生产队的村民们来说,这段时间可真是喜事连连。

前两天,码头上刚多了十几艘大型机帆船,大队要通电的事也定了下来,紧接着他们又听说了大瓦房要招工的消息。

午休时间的供销社代销点外,告示牌前面围满了人。

这里是全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所以队里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通知的时候,就来这里张贴告示。

一些不识字的人,就拉上队里那些上过学的,给大家伙念念告示上写的是啥。

“就是渔业公司的招工启示。因业务需要,现招收十五名正式船员,要求年龄18-45岁,初中及以上学历,有丰富的捕捞和帆船维修经验,社员及知青均可报名,对于特别优秀的女性可酌情放宽要求。”

对于最后一句话,大家没怎么往心里去,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几点上了。

“自打听说大瓦房要买船,我就一直等着他们招工呢。可是,买回来那么多船,怎么才招15个人?要求还这么高!咱们队里有初中学历的都是年轻人,怎么可能有丰富的打鱼经验?”

“那可不一定,贾支书家的老三,项队长家的老大,那可都是初中生,张夫子的两个孙子还是高中生呢,人家捕鱼也是一把好手!”

“除了招十五名正式工,还需要六十五名临时工。临时工倒是没什么要求,会驾驶机帆船捕鱼就行。”

“临时工谁干呐,还没给队里打鱼赚的工分多呢!”

“一看招聘要求就知道啦,正式工的条条框框这么多,被选上以后工资和福利待遇肯定也比临时工的好。其实当个临时工也没什么,就是工资少几块钱没有粮票,人家写得挺清楚,其他福利待遇与正式工等同。家里赚工分的人口多,又想要现钱的,可以去当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