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3/36页)

此时的李自成,并未完全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也意识到驻扎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劲旅,派明降将唐通招降吴三桂。又召来吴襄,命其写信招降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

正在观望中的吴三桂听唐通“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怦然心动,遂决意投靠大顺政权。大局由此而定。李自成派唐通接管了山海关,又召吴三桂入京。

三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三天后,吴三桂派人在永平府张贴告示,称:“本镇率所部军队前往北京朝见新主,所过之处一定秋毫无犯,地方百姓不必惊恐。”所谓“新主”,即指李自成。此告示等于公开表明吴三桂将向李自成投诚。

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率部往北京进发。行至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玉田县时,吴三桂遇到了自北京逃脱的仆人,得知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刘宗敏所掳,登时勃然大怒,奋声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决定转变态度,以武力对抗李自成,此即世人津津乐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陡转急下,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整个转折点则因一个女人而发生。

吴三桂骤然变卦后,即带领部将直奔山海关,突袭唐通,重新占领了山海关。唐通率领残部,撤往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但唐通败走并不代表终极胜利,更大的考验即将到来。山海关地区彤云密布,笼罩着高度紧张的战争气氛。时人士佘一元有《述旧事诗》云:“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生动记述了当地百姓的惶惧不安。

在“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的局面下,吴三桂自知无力与李自成大军争锋,决意倒向满清一方,派人给摄政王多尔衮送信,以大明忠臣的形象,请求满清出兵为崇祯皇帝报仇。回报是,承认满清已经占领的辽西为满清所有,另有“大利”奉上[10] 。

再来看看满清多尔衮这边的动向。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大军进逼大明京师后,即率大军南下,欲趁火打劫。在行军路线上,多尔衮采纳了明降臣洪承畴的建议,准备避开山海关,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

行途中,清军遇上了吴三桂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二人携带着吴三桂的求援书信。吴三桂在信中称多尔衮为“盖世英雄”,请其速速出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彼时消息不通,多尔衮收到吴三桂的书信时,方才得知崇祯皇帝已然上吊自杀,大明王朝不复存在,而今占据紫禁城金銮殿的是农民军大顺首领李自成。

形势乍变于呼吸间。昨日的对手变成了猛兽,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

多尔衮果断决定,大军掉头,急行军转向山海关,且由入侵的外敌,摇身变成了为明讨贼的义师。

北京城中的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后,一面命由吴襄出面,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准备武力平叛。

四月十三日清晨,李自成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及吴襄等人,表明李自成仍有心通过君、亲之义来招降吴三桂。

直到这个时候,李自成还不知道满清多尔衮大军已将接近山海关,胜利、权力骤然而至,他早已忘记了关外还有一支清军,亦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他更不知道吴三桂同清方勾结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早已不复存在。

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时,再次派人催促清军火速来援时,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另外,又派使者去见李自成,试图拖延时间。

大顺军行至三河县时,遇到了吴三桂使者。来人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这当然只是吴三桂的缓兵之计,好等到满清援军到来。仅此一节,便可看出吴三桂两面三刀、擅玩权术的一面。

而在此关键时刻,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李自成竟然天真地相信了吴三桂,派明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部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与吴三桂谈判,并下令大顺军停止进军。

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以抵达。大顺军四月十三日出发,在三河县遇到吴三桂使者后,便放慢了行军速度。等了两日后,李自成不见王则尧归来,心中起疑,这才下令继续向山海关进发。大顺军抵达山海关时,已是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