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人歌歇(第4/21页)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于言表。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有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说:“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其实派太子慰劳秦民只是个幌子,此时的朱元璋已有迁都关中的打算。

当时,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倘若真的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将这处形胜之地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做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一旦大明国都搬去西安,他便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即是历史上的长安,曾经是西汉及唐朝国都,王者气派十足。

然而,世事无常,人情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病逝。太子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的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于是,迁都西安一事就此搁置。本来有可能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中。直到公元1644年,反抗大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以西安为国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李自成自己也改名为李自“晟”,意为光明和兴盛,并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为新顺王府,发动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长安城,将城墙加高加厚,壕堑加深加宽,比原来更加壮丽。太子朱标没有实现的愿望,竟然在朱氏王朝的敌人手中实现,这真是历史绝大的讽刺。

只是,大顺政权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西安的高墙便被满清的红衣大炮攻破。从此,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成为国都的可能。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朱元璋死去四年后,其指定继承人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被其叔燕王朱棣以武力篡夺,而朱允炆本人则生死不明,成为历史一大疑案。于是,许多学者纷纷大做文章,把明朝这一巨变归咎于南京皇宫的风水不好。

随着朱棣迁都北京,南京皇宫亦丧失了至尊地位,彻底沦为闲宫。入清后,清廷将明皇城改建为满城,虽封闭了明故宫,未将其也开发成八旗军驻地,但皇宫因年久失修,已是地地道道的废宫。

宫门轰然打开时,迎面扑来的是一股颓废之气。虽则明故宫荒废早不是新闻,但亲眼见到时,还是相当触目惊心——主体宫殿基本均已塌陷,道路两旁的蔓草长得比人还高。

不知怎的,黄海博忽然想到当日在西园听过的《桃花扇》唱词《哀江南》来:“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灵修也是第一次进来明故宫,先皱起了眉头,道:“我可想不到会是这般模样。”

邵拾遗四下望了一望,道:“那处稍微齐整些的宫殿,应该是武英殿,南明弘光皇帝就是在那里登基的,听说曹家班乐师朱音仙当年还在里面唱过戏呢。走,我陪灵修小姐过去看看。”

灵修应了一声,见曹湛朝相反方向走去,忙叫道:“那边没什么建筑,树和草长那么密,曹总管去那边做什么?”

曹湛未及回答,邵拾遗抢着答道:“曹总管就爱去见不得光的地方,何必管他。”

灵修朝曹湛看了两眼,最终还是随邵拾遗去了。

曹湛拨开蔓草,往东走出数米,忽顿住了脚步。

黄海博跟过来问道:“怎么不走了?那边有处高岗,爬上去,应该能窥见明故宫全貌。”

曹湛沉吟道:“这里应该有一处假山水池,好像消失不见了,想来也在后来被人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