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5/6页)

余思雅笑道:“我给你看一组数据。”

她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推到路明惠面前。

路明惠看了一下,上面誊抄的内容是“辰山县1977年和1978年玉米产量数据表”,六十多个公社,去年今年的数据一目了然地罗列出来,最后一排弄了个总计。

路明惠扫了一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你们这数据差别未免太大了,今年整整比去年高了一倍还多,真的假的啊?”路明惠怀疑地看着余思雅。

不是她不相信余思雅,而是他们报社已经报道了多地粮食丰收的情况,最大增幅也没超过40%,而且那个市去年还遭受了洪灾,产量特别低,所以今年看起来涨幅特别高,但要是跟十年内的平均值比较,这个增幅会低很多。

余思雅笑看着我路明惠说:“这还能有假啊?这种事情,你下乡转一圈就知道了,我没必要拿这种随便就能戳穿的谎言骗你。而且这比往年多出来的粮食,都被我们养殖场收购了,虽然还没装进咱们的仓库,但定金都付了。我整整付了十几万的定金,你算算得多少粮食,那个本子我没带,但县里面有备份的数据,你可以去查。”

路明惠知道余思雅并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见她说得这么笃定,顿时信了几分。

“你们县里怎么弄的,今年粮食怎么增产这么多?”

余思雅笑着将他们的策略讲了出来:“……这样一激励,为了多挣点钱,农民都比以往积极多了,种庄稼也精细了许多,粮食的产量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不光是玉米,我们的水稻今年也明显比去年产量高,具体高多少,现在还没收完,数据没统计出来,我也不好乱说,但肯定在50%以上。如果路主编有兴趣,我可以跟县里通个气,找个已经快收完水稻的大队,你去对比一下去年和今年的产量,咱们就可以大胆做个预估了。”

路明惠没有第一时间回答余思雅。她还在思考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余思雅也不打扰她,端起杯子慢慢低喝水,等一杯水喝完,路明惠总算有了决断。

“那我就信你,一会儿递交申请,明天去你们县采访。”

余思雅高兴地说:“好,相信我,路主编,咱们县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不过马上开学了,我没法陪你回去,我一会儿打电话,让县里安排人去汽车站接你。对了,你能联系电台和电视台的同志吗?如果和他们也一起走访,用视频和声音的形式能给人更直观的印象。”

路明惠明白余思雅的意思,他们都是党媒,表现形式不一样,也没什么竞争关系,如果电视、广播能增加这个新闻的热度,对省报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一会儿我帮你问问,如果数据属实,他们应该会很感兴趣。”路明惠笑道。

余思雅保证道:“这数据绝对没问题,误差非常小,毕竟我钱都付了,我骗谁也不能坑自己呀。”

这话把路明惠给逗笑了:“这倒是,余厂长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坑自己呢。”

双方就这么说定了,出了报社后,余思雅赶紧去二门市部给胡秘书打了个电话,让他帮忙安排一下明天的接待工作。

胡秘书接到这个消息极为振奋,拍着胸口保证会让省城的记者同志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牵了线,也没余思雅什么事了,她便赶回家,将两个女孩子的学校安排好,给她们报了名,送进新的学校,然后开始忙活自己的事。

第一个就是去学校报道,然后安排学生会接新的工作。新生入校,有老生带着走流程,能省很多事,也方便新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学校。

这会儿还是学生会第一次搞新生接待工作,没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了许多主意,有的可行,有的在余思雅看来简直是多此一举。

她也没多管,等大家将意见递上来后,划掉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保留了必要可行的,然后又增加了几条意见,交给徐佳佳他们去执行就完事了。

几天后,新生陆续入学,新的一学年开始了,余思雅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

就在这时,省报到辰山县的采访报道刊登上了头条,电视、电台也相继播报了这则新闻。

辰山县今年粮食大丰收,产量翻倍还多的消息迅速在各单位传开,辰山县再次走入大家的视野,同时一个年轻的女干部也再度进入了大家的视线——那就是辰山县清河鸭养殖场的女厂长,余思雅同志。

梅书记在接受省报、电视台和电台采访时,明确地表示,这个主意是余思雅同志提出来的。为了说服他,余思雅同志还亲自带着他一起下乡种地,亲身体验如今农村的生产状况,寻找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