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投其所好!(第2/3页)

他就差一点就让李斯点头了。

一旦李斯点了头,后面很多事就好办了。

但现在都被杜赫破坏掉了。

他虽然心中气极,但也只能忍着。

扶苏深吸口气,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欲速则不达,或者就是好事多磨。

他前面之所以先说‘入学’,同样是听从了嵇恒的建议,因为之前李斯就说过‘国家之学不能立足’,因而可借此作为延展,也算是投了李斯所好,而且焚书之事是李斯提出的,所以相较于其他朝臣,李斯是更希望得到扶苏认可的。

李斯为大秦丞相,在朝中权柄极重。

一旦李斯点头,就算其他臣子有意见,也并不敢真的反驳,如果当面反驳,无疑也是在否定了陛下跟李斯的决断,这其实算是取了一种巧。

只是随着杜赫的开口,他营造的一切都破灭了。

不过扶苏倒也并不急躁。

一计不成,那就再生一计,只是多费些口舌罢了。

眼下通过延伸李斯的观点,已经算是得到了李斯的认可,至少李斯不会当面反对,这也算是另类拉拢到了李斯,而这便是嵇恒给的另一个办法,先团结一部分,避免自己陷入孤军作战,如此才有余力去跟另外的朝臣辩争。

何况他的台子已经搭好了。

扶苏拱手道:“少府所言极是,此法只能解部分功赏之愁,并不能彻底解决所有士卒之忧,而且也并非所有士卒都愿去这么择换,毕竟有的士卒并未成家,有的家中子弟早已过了年限,让他们继续苦等无疑是不现实的。”

“对此扶苏同样也考虑了。”

“而且办法之前其实也已经提到了。”

闻言。

众人目光微惊。

李斯在沉思了一下后,眼中露出一抹了然之色。

他已大概想到了。

而其他老臣在沉吟片刻后,也是露出明悟之色,只是眉头不禁皱紧了。

见状。

扶苏也清楚。

这些朝臣都想到了。

他笑着道:“正如诸位大臣所想,扶苏给出的第二种办法,便是直接给与这些士卒官职,虽然只是一些微末小吏,但相对而言,也算是一种奖赏。”

“我曾听一人说,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

“田宅为利。”

“功名则两者兼有。”

“不过诸位大臣也尽管放心,关中的官吏数量虽然缺少,但相较于关东缺少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关中毕竟乃大秦核心之地,对官吏的要求择选相较也会严格不少,因而军中大部分士卒最终都会安排到关东,以此来填补地方官吏的空缺。”

“另外。”

“我知道诸位大臣心有疑惑。”

“认为这些士卒大多难以担任官吏之职,然我前不久曾去过军中,对军中情况有过一些了解,而据我所知,在座不少朝臣其实都有参与讨论过当年戍卫制的设立。”

“只是诸位过去过去操劳政事,有些疏忽了戍卫制的作用。”

“我在军中时,就曾亲自看到,士卒为了完成每日的戍边任务,很多都会自学文字,同时也会去学习相应的算术,军中其实已算是一个小型的学室,只是学的东西没有学室那么严谨,自然也不会没有那么复杂深邃,但军中士卒毕竟身处边荒,对边地的情况了解更深。”

“两者其实算各有千秋。”

“若是给他们一些时间去学习律令,未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吏。”

“不过扶苏也清楚,戍卫制问世时间尚短,诸位大臣对军中的情况难以了解,更谈不上掌握,但扶苏所言句句属实,若是诸位不信,可找上将军蒙恬,李信将军相问情况。”

“到时诸位就清楚了。”

说到这。

扶苏也不禁感慨一声。

他沉声道:“大秦的确有很多问题,但很多问题其实在各种新政之下,已找到了一定的解决之策,只是朝廷对自己推行的大政执行太过粗糙,追求的也过于片面,以至于错失了很多方向,若是朝廷能正视那些制度,或许大秦根本不会陷入到当下的棘手困境。”

“不过眼下也不算晚。”

“若非上次去军中,扶苏恐也意识不到戍卫制的优越。”

扶苏摇摇头,心中五味杂陈。

殿内其他官员也微微侧目。

戍卫制?

这已有些时日了。

甚至之前根本未被放在心上。

他们当时就随口议论了一番,主要目的也是为抵御匈奴,谨防匈奴扰边,杀害大秦子民,但听了扶苏的话,他们才后知后觉,戍卫制眼下其实已初见成效了。

只是这些年他们的目光都局限在了朝堂。

根本没想过边荒的情况。

更没想过戍卫制下军中会发生那些变化。

一时也是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