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第3/5页)

③。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④。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⑤。谢公宿处今尚在⑥,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⑦,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⑧。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⑨,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⑩。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⑪。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⑫,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⑬,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①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

②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这,另两座是蓬莱、方丈。

③拔五岳:超出于五岳。五岳:我国五座名山。掩赤城:掩盖了赤城。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

④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

⑤剡溪: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⑥谢公宿处:晋时谢灵运游天姥,曾在剡溪投宿。

⑦谢公屐:谢灵运所穿的特制登山木鞋,鞋底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⑧“熊咆”句:有如熊咆龙吟,使得出入于深林层巅的山中游人为之战栗而惊恐。

⑨列缺:闪电。霹雳:雷声。

⑩金银台:神仙所居的宫阙。

⑪云之君:云神,这里泛指从云中下降的群仙。

⑫白鹿: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⑬摧眉折腰:委屈自己,小心伺侯别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名山仙境表达憎恨黑暗现实,蔑视权贵,渴求光明自由的记梦诗。是李白在东鲁将游吴越时所作。诗中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现实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热情向往,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对权贵的极端蔑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捍卫人格独立和尊严的个性追求和反抗精神。诗作句式变化多端,错落有致,声调抑扬顿挫,笔随兴至,才思横溢。

img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①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②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昌。

③烟花三月:指江南春天田野上常有迷茫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扬州:古称广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对朋友无限依恋的感情。全诗语言清丽,气象开阔,第一句点明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写送行的时令和被送者将去的地方。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以烟花春色和浩荡无际的长江为背景,表达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展现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丽的惜别画。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③。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④。

【注解】

①郭:外城。

②蓬:蓬草。枯后随风飘荡,这里比喻远行的友人,也是自喻。

③“浮云”句:以浮云喻远游作客之人飘忽不定,这里指友人。

④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之马。班,别也。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所作。全诗通过环境景物的烘托、气氛的渲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挚情。首联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的极为工整的对偶句点出告别环境。第二联具体写离别的深情。第三联巧妙以浮云、落日作比,衬托这对分别的友人充满惜别的情意。结尾以班马萧萧烘托离别的气氛,情意宛转含蓄,使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耐人寻味。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③,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④,万里送行舟。

【注解】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

②楚国:泛指今湖北省及周围地区,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土地。

③“月下”句:说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直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

④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青少年时生活在四川,对蜀地怀有深厚之情,故称四川为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东下,远渡荆门所作。首联指的是这次壮游。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蕴藏着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精神。“月下”、“云生”二语想像奇妙,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水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全诗意境深远,风格雄健,形象壮美瑰丽,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