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第2/5页)

第二首写贵妃的得宠胜过巫山神女和赵飞燕。首句用带露凝香的牡丹花象征杨贵妃;第二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衬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杨贵妃的天姿国色。

第三首从正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宠爱。前两句突出地写玄宗对名花和杨贵妃的深爱及其欢悦的神态。后两句进一步写名花和美人的作用是消解玄宗的春恨春愁。

这三首诗并没直接写贵妇的形象,而实际上却句句都紧紧围绕贵妃美这条主线,可见诗人的才情之富。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②,玲珑望秋月③。

【注解】

①玉阶怨:属乐府调名,述写“宫怨”的乐曲。

②却下:放下。水精:水晶。

③玲珑:清晰明亮的样子。

【赏析】

这首短诗描写一个女子盼望、思念之情。深夜了,她仍久久伫立在玉阶上,以至露水沾湿了罗袜,终因寒意袭人,无奈地回屋放下帘子,但仍不能入睡而独自凝思仰望秋月。题为“玉阶怨”,但通篇无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怨意深藏其中。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②,低头思故乡。

【注解】

①诗题一作“夜思”。

②举:抬。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赏析】

这是一首远客思乡的诗。前二句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写出了深秋明月既明亮又寒冷。同时烘托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和旅人的寂寞情怀。三四句写游子望月怀乡,长夜难眠的乡思,深情挚意尽在不言中。笔触清新朴素,构思细致深曲,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img23

春思

燕草如碧丝①,秦桑低绿枝②。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解】

①燕:今河北、辽宁一带,为唐代东北边防要地,诗中征夫所在地。

②秦:指现陕西省境,诗中思妇所居之地。

③帏:帐。罗帏:丝织的帐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少妇愁情的诗。开头二句即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景起兴。思妇触景生情,产生“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感情。在这种心绪下春风还无端吹来,思妇不禁申斥道:“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进一步表现了思妇相思愁怅的深情。全诗婉曲动人,形象地表现了思妇复杂心理活动和情感。

子夜吴歌(选一)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②。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③。

【注解】

①捣衣:洗衣时用棒槌在砧石上捶打。秋天到来,出征将士的家属都在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良人:指丈夫。

【赏析】

此诗是李白乐府组诗《子夜四时歌》中的第三首。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千家万户捣衣声声,传出妇女多少哀怨,秋风阵阵,寄托了怀念出征将士的深情。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这首诗风韵天成,情景交融。

秋浦歌(选一)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解】

①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李白漫游到此,写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②缘:因为。个:如此,这样。

③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般白。

【赏析】

诗人创作此诗时已五十多岁,壮志未酬而人已老,怎能不倍加愁苦。首句极度夸张的手法写愁,渲泄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次句,紧承上句,愁生白发,发长愁更长!其悠长的韵味,体现了诗人非凡的艺术造诣。此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诗人自我的形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①。桃花潭水深千尺②,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解】

①踏歌:以脚步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

【赏析】

汪伦是李白的一位朋友,曾邀李白到家中做客,当李白乘船将离开之时,汪伦赶来相送,李白遂吟此诗赠别。此诗前二句是叙事,后二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为结句预伏了一笔。结句“不及”二字出语纯朴自然,情真意切,表达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意。语言生动而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