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婚配

数日后,韩彻带着运输队伍终于顺利抵达京城。

在京城大码头,剩下的那一大批从其他地区带回来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也被韩彻快速抛售给了京城的大商户们,给朝廷国库又赚取回一笔不小的银钱。

面对这么庞大的一批物资,还有听着韩彻陈述他这一路是如何通过抛售各地区用常平仓放粮置换过来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最终赚取到了一笔数额庞大的银钱时,朝臣们俱都难掩震惊。

户部那群人更是不用说,甚至还有人已经高兴激动到连朝堂礼仪都有些不顾上了。

要知晓韩彻这事办的,对他们户部来说,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过巨大。

就连太子也是当着朝臣们,对着韩彻好一番的夸赞。

照理来说,韩彻这次归来后,身上所经管的几项使职就要被撤掉,回到他的正职,也就是升任后,一直还未能上任的户部侍郎这个职位上去。

结果太过高兴的太子,又很是舍不得韩彻在这方面的才干,不仅继续将漕运和常平仓的事务全都交付给他,还让韩彻负责全国的税收。

另外,朝廷在接受到那么大一批粮食和物资后,很快也对京城和北直隶等粮价还比较高的地区,开始进行低价放粮。

一大批的低价粮被投入到市场后,粮食作价自然就立即跟着便宜起来。尤其是米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从原来的平价期的一斗三十四·五文,降价到了一斗二十五文。

很多普通百姓对漕运和常平仓改革一事还并不怎么了解,见着粮食比过去便宜这么多后,就赶紧拿着银钱去抢购。

生怕去晚了,就买不到这么便宜的粮食了。

朝廷见状,只得赶紧让官府发通知,告知百姓不用这么抢粮。

那些百姓听闻后,效果却并不大。

没办法,过去京城和北直隶等地区的粮价一直处于贵价状态。若再随便碰上点什么意外的话,粮价立马也就跟着涨起来了。

百姓吃这种贵价粮食吃太久了,一时之间是很难彻底扭转过来的。

只能等到时间长了后,大家见着粮食作价仍旧能这般便宜,甚至是越来越便宜,这些百姓才能放心。

至于现在,大家想抢就抢些吧,粮食也不是别的什么物资,属于人类生存必需品。即便是囤多点,以时下这种又鲜少分家的情况,一大家子消耗起来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最要紧的是,专业的漕运队伍已经组建好,运输损耗和效率的问题都得到堪称现阶段最完美的解决,那么只要没有出现大型天灾或战争爆发,京城和北直隶是不可能再出现以前那种程度的严重缺粮现象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京城和北直隶地区的百姓也都在纷纷称赞韩彻。

毕竟是韩彻将这么多的粮食从江南区域运输回来的,才使得他们如今能吃上这么便宜的精米。

那些文人墨客们,对于这事也在讨论良多。

比起普通的老百姓,只知道去看现在的粮食作价变得便宜起来,他们就为这事而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文人墨客们,更为看重的是此次两项改革给天下带来的巨大改变。

尤其是常平仓上的改革,既让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可操作利润空间,同时他们的操作还能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又因为借助了漕运这支官办的运输队伍,朝廷也能扭转过去的亏损,转成盈利。

而且地方官员因为兑换手工制品和土特产时能产生新的利润空间,为着这部分的利益,他们也就不会再去侵占常平仓里面的粮食。

如此一来,常平仓可谓是真正起到了调节物价,和救困济灾的作用。

甚至自此以后,京城和其他州郡,说不定就能达到“天下再无贵物”!

于是不少文人墨客就还表示,韩彻此次的两项改革,当得起该记录进史册的利国利民大举措。

当然,有称赞的,也就有对此不服气的。

这一日,在京城一间比较有名的酒肆中,有一位年轻郎君见着同桌的一干人等又开始讨论这事,期间更是还对韩彻诸多称赞钦佩时,就忍不住说道:“均疏平准这两项改革,莫说早就有了,朝廷历来也多有实施。”

“吴兄此言甚是有理,确实不能全归功于他。”一旁的另一位年轻郎君便也点头附和起来。

“我倒觉得吴兄此言差矣!”同桌另一年轻郎君立即就说道。

“差在何处?”吴姓郎君不服气的问道。

“均疏平准这两项政令,我等虽都早就知晓。然若非韩大人先改革了漕运,解决了河道运输困难的问题,只怕再好的改革也依旧实施不起来。”对方感叹道。

“确实是如此。”

“季兄言之有理啊!”

在眼见着同桌人全都展现出一副赞同模样时,前面附和过吴姓郎君的那位年轻郎君就忙反驳道:“纵使如此,他此次也不过是拾了前人之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