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赚钱

这几种农具里面,除了水轮三事的制作难度大了些,其他几样都还是比较简单的。韩彻在临走之前,就还顺便提了一句,言道水轮三事可以全村共享一个。

杨刺史也觉得这提议不错,毕竟谁家碾米也不可能是吃一顿才去碾一次的,确实没必要每家皆有。

很快,松州官府这边就开始对这几样农具进行推广。

这个时候,江南其他的产粮大区也都陆续收到了韩彻派人分送过去的几样农具的详细制作图纸。

其中水轮三事这款农具,就算没有达到雪中送炭的程度,也绝对能够称得上是一句及时雨了。

因为这次秋税的征收,朝廷还需要从松州之外的江南其他产水稻大区一共征集一百万石的税粮走。其中三十万石是送去京城的,剩下的七十万石是分发给北直隶等地区的。

都知晓在晒得足够干的情况下,稻谷占比也能达到18-20%,所以为了节省运输上的耗费,朝廷大多时候还会要求磨制成精米再带走。

然而耕牛本就缺少,还要江南区域的百姓磨制谷穗去供应京城和北直隶所需的这批一百万石的精米,实在是有些劳民。

韩彻之所以能想到水轮三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水轮三事主要解放的还是百姓之后在这上面的劳作。而在这之前,需要征集精米走的江南一些产粮大区,也是早就提前收到了朝廷下发的通知。

待到农历十月上旬,便陆续有其他地区将精米和物资送至松州码头附近的转运站来。不多久之后,转运站里就收齐了朝廷需要的这一百万石的精米,两百多万匹布帛和五百万斤同样需要运输至京城的各类物资。

算上今年前段时间的夏税时,韩彻作为检验全段河道运输,送至京城的那批物资。再不算粮食和布帛的情况下,加起来今年江南整个区域一共往京城都将送去近一千万斤的各类物资。

另外,此次漕运还需要运输如松州常平仓这种在放粮售卖出去后,所换取到的一些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也就得亏漕运队伍如今都是专业的船只和经过各种培训后的运输队伍,若不然一次运输这么多的粮食和物资,在过去根本想都不想。

韩彻带着漕卒们出发这日,松州港口处围观了一大片的百姓和外来商贾客流。

这些围观的外来商贾客流们是被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运输规模所震撼的话,那么松州本地的百姓则是高兴居多。

要知道在过去,松州官府都是征集是河道附近的百姓做漕民来负责运输的。

在整个服徭役期间,官府是不会给予百姓任何的工钱,有些吃住都是要百姓去自行解决的。还有用作运输的船只,甚至也需得百姓自己置备。

“那以后都不用你们来运输了吗?”听着身边几位本地人的一番兴奋的言语,对这事还不怎么了解的一位外地商贾就问道。

“哪还用得上我们?你瞧瞧官府打造的这船只队伍,哪样不比我们这种寻常百姓家里的好呀!”

“可不就是!你瞧,今年这税粮不是也都已经被运走了么!”

瞧着本地人如此的高兴,外地商贾忍不住又不解的问道:“可即便不用帮官府运输了,之后你们不还是要去服徭役么!”

官府只是没让他们运输税粮和物资了而已,又不是说从此以后,都免除了他们的服徭役,怎就一个个的,这会高兴成这般模样了呢!

“你不懂,服其他的徭役只是辛苦一些……”

但是像这种走河道的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风险和意外发生。

然而更悲哀的是,如他们这种寻常百姓,若是在这运输当中遭遇一些风险受到伤亡等意外,大多时候除了家里人悲痛一番,再哭嚎运气为何这般不好。

所以给官府服徭役去做其他的体力劳作,那只是辛苦一些,但至少在生命安全这块,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的。

而且其他的劳作,大多都是兴修水利或者是修路。

“以道使民,虽牢不怨。”(1)

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修路,都是在做基础建设,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好工程。这些基础建设一旦做好,当地的百姓以后的生活也能跟着变好,那么从心理接受程度上来讲,百姓即便劳累些,也都不会产生什么排斥和抗拒。

“我还听人说,这次官府教咱们做的那几样农具,也都是那位韩大人想出来的。据说,他给其他的州郡也都送去了制作图纸呢!”

“这事我也听说了些,那水轮三事可好用了,碾米都不用费什么力气了!还有那什么代耕架,犁地虽比不得用耕牛轻省,但也比之气劳作省力,还快了许多……”

“竟有这般好用?待我回家后,定也去制作一架。”

眼下已经是农历十月份了,官府都已经将秋税征缴完成,地里大多的农作物更是全都已经被收获起来了。所以不用于水轮三事,其他几样农具虽被推广了下去,但暂时制作的百姓却并不那么多,对于具体的效果,大家了解的肯定也不那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