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含州

这一次与之前的两次外放上任有所不同,韩彻属于肩负朝廷重任的使职,随行的除了自带的韩老三,还有朝廷分派给他调遣任用的一支工作队伍。

农历七月下旬,虽说天气是炎热了些,但气候也是十分的晴朗,使得路况极佳,行驶的速度也就增快不少。在上午柳氏等人送行略耽搁了的情况下,第一天他们也行走了六十公里,于傍晚时分成功入住一家驿站。

驿站有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安全问题。

哪怕是再简陋的驿站,因为有着朝廷设立的名号,基本上是没有哪处盗寇贼匪敢轻易过来作害的。

不过驿站虽都是由朝廷设立,官员入住免费,但条件有好有坏。且在一些驿站里,还会因入住官员的官职高低,而遭受不同待遇。

“今日这驿站的小吏,倒好生热情。”驿站房间里,韩老三不由得对韩彻说道。

“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韩彻笑道。

这次使职的身份,还有随行的这一支工作队伍,哪里是过去韩彻带着家人流放安南,乃至于外放柏州那等偏远之地所能比拟的。

莫说是人的待遇好了,就是马匹受到的待遇也跟着上涨。

驿站的小吏给他们的马匹添置了新鲜的牧草和清水,待到韩彻他们第二天早上起来,修整了一晚上的马匹瞧着精神都养足了不少。

此次他们的公务是为着漕运改良,于是一路还需得沿着运河出行。

经过五日赶路,韩彻等人也终于抵达含州地界。

含州也是时下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不过由于地处北方,降水量相对较少,当地百姓所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在地理位置上,含州粮仓是靠近京城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个。在水道上,自含州南边还有一条河流向东流动,一直汇入到江南松州河流。

因此,前朝时期就对此大修水利,使其成为了一条人工大运河。

也是通过这条人工大运河,南方的一些粮食和物资才得以更为顺畅方便的运输到京城等北地来。

所以含州从整体来说,属于时下比较繁华的府州。

正是因为这份繁荣,含州才能有足够的人力去支撑,完成运输往京城等北地的粮食和各种物资。

含州当地的官员们对于韩彻一行人的到来,自然也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对待。

使职别看没有官品,但因着能以掌权者的名义直接行事,所以单从权力这块来说,兼任使职的官员比起正职位置上的官员,是来得还要大的。

越是被当地官员这么捧着对待时,韩彻心里就越发警惕注意。唯恐哪处没注意,就被人钻了空子。

这跟韩彻过去外放时的任职也大不同,当初他去的都是最为偏僻穷苦的地方,更是朝堂上的官员们唯恐避之不及之处。

在各种诱惑和侵蚀上,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含州的地方官员们在交往一番后,也很快就看出了韩彻这边的态度。这些人还几乎都是官场上的老人,对于什么样性格的人,及时调整适宜的应对方式,可以说也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本能。

如今这位刺史姓周,能上任富庶繁荣,还极为靠近京城的含州,可见其能力,以及受朝廷的重视程度。朝廷对于地方主官放权还都比较大,含州这边的水道转运使,一直以来也是由含州的历任刺史兼任。

说到水道转运,眼下虽还不到秋季的粮食赋税征收时节,含州河道口处的大码头也依旧船只往来众多,可见其繁荣程度。

除商船民船外,还有一些代马船。

朝廷目前修建的驿站有陆驿,水驿,水陆两驿等几种方式。所谓的水驿,就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

水驿里所置备的,用作传递手段的船只就叫代马船,也可以唤做驿船。

京城虽已经解决了现阶段的缺粮问题,但后续所需的粮食也还需要尽快运输过来,以免再出现缺粮的情况。

“眼下漕民少,粮食和物资运输过来的速度才缓慢些。”受周刺史派遣过来的官员,陪同韩彻在码头巡查时,就这样告诉他。

“等到秋季税收过后,地里没多少劳作了,官府就能征集附近大量的壮丁过来做漕民。”

“历年来含州运输粮食和物资,全都是征集的百姓吗?”韩彻问道。

“正是!百姓每年都需得服徭役一月,正好可以让他们在此期间出船,替官府运输物资和粮食。”随行官员还很是得意的又说道:“如此一来,官府只需把任务下发,船只可由百姓家自出。再者,每年光是运输上的费用,都可节省良多!”

韩彻之前在京城时也曾听说过,时下一些运输河道附近的百姓每年所服的徭役,基本都是替当地官府运输粮食和物资。

官府这么做,主要图谋的也就是为了节省财政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