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使职

既是要将漕运全权交由韩彻去改良,太子就对韩彻的官职又重新做了任命。他让韩彻升任户部侍郎,兼度支使,转运使和常平使。

这里的使职差遣属于临时性的一种公务职能,往往还都是“因事而设,事己则罢”。

所以韩彻后面所肩负的度支使和转运使以及常平使,都是没有具体官品的,只是朝廷为了方便他这次办理公务。

而且在这期间,韩彻虽然升任为了户部侍郎,但他暂时却并不经管户部侍郎这份正职的公务,只经管兼任的三项使职公务。需得等到使职公务完成,韩彻方才能回到户部侍郎这份正职上去。

像韩彻现在这种情况,朝廷也是常有发生,都是为了方便官员们临时任命去办理公务的权宜之策。

“恭喜韩大人了。”朝会散去后,有那平日里交往相熟的官员就走过来,这般笑着对韩彻说道。

要知晓韩彻这才担任户部司郎中才多久,就升职到户部侍郎来了。再论年纪,韩彻虽说在时下的婚姻市场里面处于超龄的“大龄剩男”,不过在这官场上,却绝对能算得上一句青年才俊,前途似锦。

最要紧的是,使职官虽无品阶,但一般情况下,都是掌权人比较信任和看重,又需要委以重任时,才会命其担任的。

使职在兼任时,也因为是掌权人直接任命的,还能直接以掌权人的名义去行事,因此权力往往都很大。

所以也可以把使职看作一些电视剧里面的钦差,官员在接受朝廷任命去办理某些事务时,是有足够的权力去参与到地方上所有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韩彻这时也面带笑容,客套的逐一回复跟他道喜的人,然而他心里却并没有感到多少欢喜。

对于这次的公务,韩彻并没有排斥的,他心底其实还是很愿意的。甚至早在被太子在朝堂上点名之前,韩彻就已经在思考如何跟朝廷提议了。

若非如此,韩彻也不至于提前在私下做那么多的准备。

只是韩彻自己主动跟朝廷提议,和通过李泽向太子提议,真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一个不小心,韩彻就很容易被划分到拥护李泽的队伍里去。

这拥护从龙之功确实回报的利益惊人,可一旦失败,全家都要跟着被牵连。不过眼下太子正值年轻力壮,这党派之争应是没那么快到来。后续韩彻再一心专注到自己的本职职务上,想来问题也不大了……

“二郎,你这是又要被外放了吗?”这天下午韩彻刚一回到家,听闻了消息的柳氏忙过来问了。

柳氏这边还正想着,好不容易瞧着最近韩彻的公务没那么忙了,终于可以给他安排相看的事情呢!

结果就突然收到相熟好友们的恭喜,言道她家二郎升任了户部侍郎,还要被朝廷委以重任,去负责那什么漕运改良的公务。

柳氏虽不懂朝政,但作为官眷,她也是知晓漕运可是跟各路水道运输相关联的。这在柳氏看来,不就等于她家二郎又要被调离京城了么!

“阿母,我这次并非外放。”韩彻赶紧解释道:“将公务完成后,我便能回来了。”

“这不还是要离开京城。”柳氏满脸愁容道。

“阿母,二兄这是被重用了,是好事。”三娘这时候也出来说道。

“我都知晓。”柳氏叹气道:“我就是忍不住发愁,你们兄妹俩这婚事,可如何是好啊!”

自从韩彻从柏州被调回京城,任职户部司郎中后,外面的人没少跟柳氏夸赞韩彻有出息。柳氏也因这事感到自豪和高兴,不过只要一想到韩彻这般大的年纪,连个媳妇都还没能娶上,她这心里就满腹忧愁。

再有她家三娘,明明各方面也都不差劲的,自家也没有起过任何要将女儿高嫁的想法,三娘还不似韩彻这般,需要忙公务,怎就也这般的不顺利呢!

三娘听见柳氏又叹气的提起婚事,立马就求救般的看向韩彻。

没回京城之前,柳氏和家人在信里只说三娘婚事不顺畅。

直到回京后的这两年,韩彻可算是看明白三娘婚事不顺畅的真正原因了。

韩彻一直都知晓,三娘要比跟她同龄年纪的女郎聪慧,尤其是在政/治上的觉悟。

人聪明本来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以三娘这种还不到十周岁年纪时,当初就能在安南说出“韩彻才是安南之主官,郭杨二人是从属,从属就需得听从上司之命。还言道他们不听上命,则名不顺……韩彻更得民心,拥戴韩彻的人数比之衙役更多数倍,便是对上,那些衙役又能奈他们如何”之类的话,就不能再做等闲的聪明去对待。

韩家是官身,放在时下这种很是讲究门第的社会。哪怕一直讲明韩家并没有高嫁三娘的想法,可柳氏和大娘他们给三娘所择选出来的相看对象,最起码也都是出自官身门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