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骗术

京城这边,韩大娘正忙着置备要送去安南的物品。

昨日,京商赵家派遣仆从告知,言道他家商队再过些许时日便需得去往安南走商,询问他们可有需要捎带的对象。

夫婿齐五郎提醒道:“安南天气炎热,似那等厚重衣物可少置备些。不如多置备些常用药材……”

其实在之前托赵四郎送来的平安信中,韩彻表述他们如今在安南一切都非常好。又言安南不若传闻那般骇人,虽是偏僻小地,但气候温暖,物资丰富。

赵四郎还帮忙捎带了好些安南的特产,有京中作价昂贵的桂圆干,各类南方干货海鲜,还有近些时候声名鹊起的藕粉和蚝油。

也因收到了这些东西,韩大娘方才心安了些。

但安南作为京中犯事官员常被流放贬谪之地,历来可是有“千去千不还”的骇人传闻。纵使韩彻在信中那般讲述,齐五郎却并未真正放心。

韩大娘:“药材我明日便去购置。”

“银钱也得给他们多置备些……”齐五郎叹气:“他们在安南那等地方,手中银钱松快,行事总能方便些。”

“五郎,幸得有你!”韩大娘声音哽咽,眼眶泛红。

“莫哭莫哭……”齐五郎忙轻哄:“都是一家人,本该如此。”

齐五郎任职军器监丞,其职责主要监督材革出纳以及工徒众寡之役,官职品阶为正七品上。

品阶虽不高,却也是正经士族官身,人品颇佳。

当初韩大娘和齐五郎结亲时,韩家虽已没落,但原身才学过人,当得起一句前途广大,可谓门当户对。

怎奈世事难耐,原身突遭流放。

第二日,韩大娘便购置了一大批常用的药材。又尽力筹备出一笔银钱,齐五郎便和回信药材一起,交付赵四郎帮忙捎带。

“有劳赵兄帮忙了。”齐五郎致谢道。

赵四郎忙表示:“齐监事尽管放心,物和信件我定会如数交至韩县令手上。”

这事于他而言也是有利,赵家商队每年都需得前往安南县采购沉水香,韩彻又为安南县令。帮忙捎带物品信件,也能与其交好。

再者,安南藕粉和蚝油的采购,届时说不定也还需与韩彻打交道。

待到赵四郎商队离开京城,出发往安南之时,已是农历九月。京中气温白日还算温暖,夜间却已有凉意。

与京中全然不同,安南的农历九月,晴空万里。

秋季赋税前些日子已经顺利交付税务官,因着新增流民落户九十三户,安南难得完成了府州年初定的赋税预算。

但不出意外,韩彻今年的政绩考核依旧可能为下等。

需知,县官主要有四大职责。

最重要的便是征缴赋税,然即便韩彻完成府州定制的预算,安南整个县如今登记在册一共才一千二百户,能缴纳的赋税总额终究有限。

其二为法纪和治安。

这一块因着韩彻将流民最多的聚集地朱家冲,开荒垦地,并编户齐民后。流民解决,盗寇之害便自行消弭。

其三为县内的大型建设工程,如修建水利道路,学校等。

基础建设对任何一个州县的发展来讲,都是重中之重。奈何即便韩彻解决了贫穷,还要面临安南没人的大困难。

最后便是教化百姓,通常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向百姓宣谕朝廷颁发的重大事项,表彰百姓忠孝节烈等品德。其二,便是替朝廷科举选拔人才。

作为历朝历代京官首选流放贬谪之地的安南,可不仅仅是穷,教学这一块也是极差。

整个县城登记在册近二十年内考取童生数,一共为八十余人。其中能考中秀才者,又仅四人。

算下来安南县每平均五年,才能出秀才一名。

这份数据还是有前十年的加成,像韩彻穿越过来后的这两年,去年为郭杨二人掌控县衙,负责此事。报考童生有二十人,府试无一人考中秀才。

待到韩彻掌权后,今年报考童生仅为五人,府试依旧无考中秀才者。

并且报考这五人,均为县城户籍。

也就是说,安南辖下各乡镇,今年连一个报考童生的人都没有!

更准确一点的来讲,是各个乡镇已经连个正经的教书先生都没了!

所以韩彻需得先让安南县内的百姓手中富裕起来,再借助一些商品的盛产,将安南县的名声传播出去,吸引外来人口。

有了钱又有了人,安南县内的各项基础建设才能顺利实施起来。

只是制糖还需等到明年,这事急不来的。韩彻眼下最要紧是抓住初冬后为沉水香而来的大商队,把刘家村蚝油名声传播得更广。

刘家村这边,数月过去,村中已然大变模样。村民们家门前随处可见的大蓄水池,甚是方便了乡民用水。

为了防止蓄水池被污染,讲究些的村民还修建草棚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