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农具

半月后,吴二郎携带着藕粉回到云州,将此次安南之行与家中长辈一一道来。言道虽是毒瘴偏僻之地,然在那位韩县令的管辖下,安南已初显繁华。又将蔗种订单一事讲来,表示需得尽早筹备妥当。

听闻韩彻竟要带领全县农户种植甘蔗,在场众人皆为之震惊。其中有人在快速心算出大致耗费银钱后,更是讶异:“安南百姓竟这般富裕了?”

被其提醒,其他人很快也反应过来,不禁纷纷咋舌。

一亩地需得蔗种6-7000斤,五亩地至少便得需要蔗种三万斤,安南百姓竟家家皆种植得起。

“那位韩县令种地颇有本事,安南百姓在其教授下,一亩莲藕便可得四千斤!”吴二郎便说道:“想来他此次带领乡民种植甘蔗,必然也有极好的种植法子。”

作为商人,吴二郎对生意相关的事自是十分关注。好比安南百姓种植莲藕,每家大概能获利多少,他还当真私下细算过。

因着其他地方的莲藕种植技术不到位,产量未能跟上,故今年安南藕粉作价果真便如韩彻预测那般,在百文一斤徘徊。安南百姓家家皆有种植数亩莲藕,光是今年收入便很是可观。

“再是如何有好种植法子,甘蔗乃是水果。似寻常百姓,谁家舍得花银钱购置食用?”马上便有人不赞同道。

时下甘蔗之所以成为贵族爱食用的水果,并非是它多难种植,或是身价多么昂贵。真正原因,只在于甘蔗归属为水果。

寻常百姓追求果腹,农田和菜园的作物,才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历来水果便都得不到重视,只贵族们喜食。

比之其他水果,甘蔗还只能提供甜味和水分,便更不在寻常百姓会去食用的名单上,市场非常有限。

“安南百姓也太过听从那位韩县令。”有人便皱眉道。

吴二郎摇头:“非也。因那韩县令言道,来年百姓家中收获甘蔗,若作价低于市价,差价他来补给。”

“……”众人无言。

五千多亩地的甘蔗,若真按市价去补贴,韩彻届时怕得掏空整个安南县衙才能填补!

“到底是年轻,行事难免有所疏漏。”吴家一长者叹气道。

“管他作甚?他既要买,咱们便卖。”另一老者言道。

吴二郎应道:“是。”

安南县这边,韩彻找县内铁匠打造出来的一批农具正刚送至县衙。查验一番,确定没问题后,韩彻便派人寻来钱县丞和刘县尉。

待人到齐后,韩彻携带上这些农具直奔他名下职田。

安南为下等县,韩彻职位便只得从七品,名下职田有三顷地,出了南城门再行走半里路便可到达。

之前郭杨二人掌控下,侵占良田众多,黄簿也多年未造。韩彻接手后,重新命人对地段,倾亩,四至都做了细致的记录,堪造至黄簿上。

如钱县丞和刘县尉等其他官吏名下职田,也皆在这附近。

见着韩彻一行人到来,地里劳作的佃户们忙放下手中农具:“见过大老爷!”

“今日过来,是有几样农具造好,拿来予你们一试。”韩彻笑着说道。

不多会,牛车上的农具便被安置到耕牛身上,由韩彻挑选几名经验老道的佃户,选一处空地开始试用。

第一样农具,便是鼎鼎有名的唐代曲辕犁。

韩彻先带头演示。

因图纸画制的详细,铁匠技术也不错,韩彻对这款农具感到非常满意。比如它缩短犁辕,辕头又因装有可自由转动的犁盘,使其变得轻巧。

韩彻推动犁评,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便深,便可达到深耕的要求。韩彻再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便浅,便可达到浅耕的要求。(1)

整个操作起来非常灵活,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能更好的节省人力和畜力,还能适应田地的不同地形和不同作物对耕地深浅的要求。

“大人,此物甚好!”钱县丞忍不住夸赞道。

刘县尉直接请求上手,待试用完后,夸赞得比钱县丞更甚。

他们二人家境一般,家中历来也没少耕种田地。若非如此,当初也不至于被派遣到安南来任职。

“来,再试试另一农具。”韩彻笑道。

古代农业技术发展落后,但也并非没有好的农具可以帮助农民耕种。

如韩彻此刻要试用的另一样农具,便是有播种神器之称的耧车。

耧车可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上方耧斗装种,下方耧铲开沟,二者相连处为中空,用于输送种子。这样只需耕牛拉动耧车,便可一同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步骤。(2)

并且用耧车播种,还能使庄稼栽种时的行距,株距疏密适宜。能按需保障地里农作物的通风和光照,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另耧车还可设计成多脚,一脚便可播种一行,多脚设计下,效率更能大幅度提升。通常情况下,又以三脚设计最多,因此还又得了个三脚耧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