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第3/3页)

姚淑芝点头道:“还真是。我妹妹他们学校的大学生里文学爱好者众多,她回来跟我说,这次第一期得到了特别多学生的喜欢。这里面不仅有内容上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祝昌盛问道:“什么原因?”

“大概就是那些大学生觉得我们《当代》有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很符合他们心目中那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刊物的形象。对了,这正好有一封读者来信,我给你们读读……”

姚淑芝从她书桌一角的一堆读者来信当中抽出一封信,众人的眼中不禁带上了几分好奇。

“……你们这一次推陈出新的举措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此我要毫不吝啬的赞美你们。

《当代》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只要能够在《当代》发表小说,就会引起广泛关注。

就像米国的作者以能在《纽约客》上发表小说为荣那样,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和朋友们也开始有了这样的感觉,能在《当代》上发表小说的作者都是文学的宠儿。

……”

《纽约客》,米国文化界的象征。

1975年,约翰·列奥那德曾这样评论《纽约客》:“受过良好教育的米国人随这本周刊一同成长。”

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说,读《纽约客》是米国精英阶层文化的标志。

如今中国刚刚朝世界张开怀抱,能在信中提到《纽约客》,至少在见识上是秒杀大多数国人的。

姚淑芝读的这封来信是一位燕大的学生寄来的,通篇全都是赞美《当代》这一次的大胆举措。

“听听年轻人们对于我们的赞美,真是让人耳目愉悦。”姚淑芝读完了信,面上带着几分笑容。

荣世辉突然看向了林为民,“为民,这个就是你所说的影响力吧?”

林为民正站在窗边,背对着大家。

“不错。”

大家望着站在窗边的林为民,脑海中情不自禁闪现着一幕幕的画面。

当初在会议室排除众议说服领导给作家们返还手稿;

不辞辛苦跑了上千公里的组稿;

用一个多月时间将《当代丛书》的校对排版、装帧设计工作拿下……

在这一刻,编辑部的众多同事们明白了社里和编辑部为什么会选择林为民来当这个副主编。

因为他,是能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