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第2/3页)

这一期刊物充分显示了《当代》对国内文坛各种创作风格的扶持和鼓励,不光在广大读者口中收获了如潮的好评,更在评论界和作者群当中引发了极大的讨论。

由于前些年的嗡嗡嗡造成了文坛一定程度上的真空,所以近几年文坛不仅是创作量的井喷,更是创作风格的百花齐放。

时下有个流行词,叫“不是小说”。

用在什么语境里呢?

有作者拿着稿子到编辑部去投稿,编辑们带着老花眼镜看完,眉头紧蹙,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

“你这个,不是小说啊!”

什么叫不是小说,只是不符合老一辈编辑的阅读习惯而已,直接连作品分类都给你改了。

这一期《当代》上发表的作品中,如果按照“不是小说”的标准来评判的话,马原、于华的作品都在此列,而两人的作品风格恰好带着先锋味道。

“文学创作刚从巨大的阴影当中解放出来不久,我们不希望它陷入另一个阴影。

现在新一辈的作者朋友已经不满足于小说叙述形式的单一,开始追求叙述的多元和多种可能性。

编辑部的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变革、新要求、新方向。

这一期的《当代》便是在这样的背影下诞生的……”

眼下,林为民正伏在案上笔走龙蛇,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吹逼。

《当代》1983年第一期上市近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反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评论和关注。

《文艺报》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全国文协主办的报纸。

历任主编无不是文化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可以说新中国的文艺风云均与《文艺报》有着密切关系。

多位伟人都曾在生前对《文艺报》的工作做过重要指示。

这次《当代》19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引起了《文艺报》的关注,特地向《当代》编辑部发来了约稿邀请,让编辑部谈谈关于这次第一期组稿的幕后故事。

蒙伟宰和覃朝阳两位老同志顺手就将这件事交给了林为民,美其名曰不能抢了林为民的功劳。

83年开春第一期主推新人新作确实是林为民的点子,两人这么说倒也没错。

林为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奋笔疾书,总算是将稿子写好了。

柳荫手里拎着茶缸走过来,吹着高碎漂浮在水面的茶沫啧了一口,“为民现在真是当领导了,瞧瞧这稿子写的,都快赶上大会发言稿了。”

荣世辉跟着调侃道:“这一期林主编主持有功,有了成绩不能藏着掖着,要不领导怎么能看见呢?”

林为民将笔帽扣好,起身活动着肩膀。

“老同志,牢骚太盛防肠断啊。”

荣世辉笑道:“我这个老同志没问题,小柳才三十多,你这个‘老’字是不是不太恰当?”

柳荫配合的朝林为民瞪着眼。

林为民给荣世辉竖了个大拇指,“要说会说话,还得是您有一手。”

《当代》1983年第一期刊物在上市二十多天后经受住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受到了众多评论家、媒体的广泛赞扬,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对得起编辑部对于这一期刊物所寄予的厚望。

再加上临近春节,编辑部内的气氛一片欢乐祥和。

几人说着说着,又聊起了第一期的销售情况。

《当代》自79年创刊以来,销量一直是稳中有升。

近两年林为民加入后,销量的增幅更是强劲,如今总体销量已经可以做到稳定在八九十万册以上,但凡某期发表了一部口碑优秀的作品,销量轻松破百万。

而像是刊登了《人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爆红作品的那一期,更是能做到单期一百几十万的销量。

因此出于对第一期所刊登作品质量的信心,编辑部在这一期的印数上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数字——一百万册。

眼下第一期上市还没满一个月,但各地书店和邮局的加印的需求已经陆续提了上来,按照推算,首印的一百万册应该也就是在这几天之内便会销售一空,接下来的加印数字就成了编辑部需要考虑的问题。

柳荫感叹着说道:“照这个趋势下去,怎么感觉一百五十万册也挡不住啊?”

姚淑芝正在整理稿件,她将一厚摞子的稿件放到办公桌的一角,“登陆遥《人生》的那一期最后是不是差点破了一百五十万册?”

“没,刚到一百四十万册。不敢再印了,要是真滞销几万册,还不够赔的。”

祝昌盛说道:“我觉得这一期到一百五十万册不成问题。你们没发觉吗?现在大家坐在一起,要是不谈谈我们这一次的第一期,都感觉跟不上潮流了,这好像是形成了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