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殿下,奇观误国啊!(第2/3页)

至于室内照明,这个已经开始使用鲸油。

鲸海卫,龙泉卫,甚至扶桑都指挥使司所辖各卫,都或多或少的有捕鲸业务。

除了这些之外,为了给太后祝寿,执政还在京城搞新生活,也就是环卫,比如说环卫工肯定要有,街道要有垃圾桶,不准随便扔垃圾,马匹粪便也要及时清理,街道两旁为了气味好些,必须全部栽花,尤其是除虫菊之类,这个已经开始在各地种植。同样为了新风貌,很多服饰禁忌完全废除,除了不准穿龙袍,其他随便穿,只是不准胡风而已,穿鞋也放开,靴子随便穿,金银首饰甚至宝石首饰平民随便戴。

她自己就有珠宝店,不戴她卖给谁去?

甚至她都修公厕了。

同样京城的建筑限制也放开,有钱你爱修什么样的都随便,甚至修豪宅花园别墅都行。

反正她自己的已经够大了。

总之不仅仅是要朝廷疯狂花钱,也要民间疯狂花钱,大明提前开始了竞相奢靡的时代。

而朝廷需要做的,只是再多印刷些钞票而已。

同样以石见银山在内各处银矿产量的不断增长,会宁大豆种植业规模持续扩大带来的江南稻产区粪丹面积的不断扩大,最终带来的粮食大幅增产,也把宝钞币值始终按在一个几乎不变的水平。这东西想稳定关键就是粮食,只要粮食供应充足,货币就很难急剧贬值,而一旦粮食供应不足,你别管什么经济政策都压不住货币贬值,除非实行配给制。

粮食是一切的基础。

白银的增加不会真正确保宝钞币值,粮食供应充足才能真正确保这一点。

同样宝钞币值的始终稳定,也让银行和户部的勾结可以继续不断向外发更多钞票,财政这个问题完全不需要在乎。

就是花钱。

军队改革,直接给军饷,所有士兵都有。

衙门增加雇佣的衙役数量,减少民间徭役的征发。

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各地桥梁该建的建,道路该修的修,河道疏浚,有条件的小水库修起来,灌溉渠修起来。

……

甚至就连奇观误国的大工程也展开。

比如杨丰那个脑洞大开的黄河改道工程。

准确说是保护大明祖陵工程。

按照他的计划,从铜瓦厢开始在旧河道基础上向北,通过疏浚挖深,在两边筑起一直延伸到沧州的河堤,而河堤要修的足够宽,甚至部分地方要大量使用混凝土和石头。至于所有民夫全部雇佣制度,周围百姓农闲就过去,按照计划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一旦建成之后,就可以从黄河引水向北,然后截断目前两条南下的河道。这样彻底解决了清口的淤塞,使洪泽湖面积不再扩大,同时在淮安一带挖运河入海并灌溉,这样也可以疏通淮河洪水,最终完全解除泗州祖陵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危险。

这个计划没人反驳。

毕竟帽子太大。

这可是保护皇帝祖陵,甚至不仅仅是朝廷自己,就是其他藩王都是要出钱参与的。

这个大帽子面前就是建文都不敢反对。

实际上小公主甚至准备给她侄子下旨,要她侄子也出钱的。

至于受影响的也就是北平布政使司部分人口,但这个布政使司目前总共才两百来万人口,受影响的只有个河间府,而且还是河间府的很小一块,本身也是人烟稀少的一块。加上还有部分受影响的河南和山东人口,但实际加起来最多也就是几十万人口而已,不会超过五十万的,而且这是修河范围的,至于真正涉及要搬迁的人口,加起来恐怕不会超过五万。

而且沿线百姓以后可以在农闲时候去挖河,不但有饭吃而且还可以领工钱。

至于投资虽然巨大,但既然是二十年工期,那就没什么大不了了,只要宝钞的印刷还不到动摇货币稳定的程度就行。

实际上这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朝廷的好处。

杨丰和小公主的确不用儒生,可问题是全国有多少儒生,总人口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这不到百分之一里,有几个除了骂几句根本不敢做别的的?恐怕十个里面有九个,也就是说一千个人里面,最多有一个试图因此反抗。就这个比例他们能干什么?至于地主也是如此,均田制打击地主,但问题是朱元璋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大明目前没有几个真正的超级大地主,能在朱元璋屠刀下活下来的,无非就是些几百亩,千把亩的中小地主,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真正反抗。

他们根本不像明末那些超级大地主一样,坐拥无数童仆。

嘉靖年间无锡邹望童仆五千。

而他在江南地主里面只能说之一,光无锡和他一个等级的就有安国,华察,他们能调动巨额财力,三人随便哪个都能拿出百万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