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双赢(第3/3页)

仔细看来,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隋唐时期,并没有“四书”的说法,这得等理学宗师朱熹出名以后才行。

从考试重点可以判断,唐代士人与明清士人的三观肯定不一样,因为他们读书的重点就不一样。或许是李世民提倡“以史为鉴”,唐代九部“正经”中居然搞了三个版本的《春秋》,实在惊人。

《春秋》这本书,怎么说呢,大体是关于鲁国的历史。同时代其他国家也有史书,比如晋之《乘》、楚之《梼杌》。

《乘》被秦始皇烧了,《梼杌》业已亡佚,只有《春秋》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再加上百家学说之中,儒家最终胜利了,那么《春秋》自然作为经典,纳入教材范围之内。

只是,有没有必要搞三个版本?

邵树德暂时不想过分刺激儒家文人,因为对他们还有大用,但三部《春秋》去掉两部,塞入自己的私货,不过分吧?

毕竟每朝每代,钦定教材并不完全一样,作为开国之君,是有这个资格指定教材的——朱元璋不就钦定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么?北宋可不是这么考的,《论语》、《孟子》在那会还是“兼经”,并非“大经”。

如果最终能达到目的,邵树德觉得可以算作“赢”。

种觐仙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九部正经中,《春秋》去掉《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是可以接受的。哪怕替换进来的是圣人力推的“新经”,那也是“小经”,不伤根本——在如今这个世道下,也可以算是“赢”了。

大家都赢,双赢,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