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原来我是黄台吉啊!(第3/4页)

一时间,内部几无农民起义,外敌只能低眉顺眼当灰孙子。

但这玩意的问题很大,因为武夫根本不懂治国。

而要是把治国权力交给文官,那文官就会用各种手段剥夺武人对政权的掌控。

所以他们干脆极度鄙视文人,把国家当场帮派,当成黑社会来经营。

结果玩到后晋,就迎来了总崩溃,因为百姓们承受不住了。

他们不是逃往到山上、沼泽里成为黑户,就是已经死于各种天灾人祸。

实际上中原自朱梁末期,就一直处于总崩溃的边缘。

后晋那是被契丹打败的吗?不是!他们是被贫穷打败的。

不管是这个时空,还是历史上,后晋哪怕没多少骑兵,也可以花式吊打契丹。

但是他们没钱了,连出兵三五万,打个两三个月的钱都没有,桑维翰给石重贵捞的最后一笔钱,让后晋打的耶律德光化身骆驼战神。

可是第二次,就彻底没钱了,大军被围住两三个月,后晋朝廷别说抽调援军,连驻守邺都的军队都开始挨饿。

果然是个魔幻的时代,中原朝廷的大兵不是被塞外国家在军事上打败的,而是被塞外国家在经济上打败的。

这就是张鉊面临的问题,均田不均田倒是在其次,关键点在国家的运转机制上。

要是接受两税法,势必无法在强力抑制兼并,就算张鉊可以,但等他两腿一瞪,就是瓦解的时候。

而且实行两税法,又要不贬低武人地位,就注定了张周很快要走到不抑制兼并+节帅募兵镇守地方的老路上,那么唐玄宗的故事,就会在不远处等待着张鉊。

运气好他死在了开元末年的最后一天,然后儿子进入天宝年间,一二十年后天下板荡,一场大的变动来到。

运气不好,他就会成为唐玄宗,亲眼看着他辛苦打造的一切被历史的洪流席卷。

而要回到租庸调制,也几乎走不通,因为中原不是落后的河西,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了。

两汉到唐初,两三百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现在再继续发展一下,七八亩、三四亩地养活一个人的时候就要到来,手工业大发展的时候也要到来,人口将爆炸式的增长。

到时候人多无地,还要承担庸调,嗯,民变的基础有了。

手工业等大发展了,但租庸调的生产模式和几乎是以物换物的市场,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城市平民和富裕地区的农户也得罪了。

所有人随着租庸调模式越来越穷,最后兼并越来越剧烈,再来个豪强振臂一呼。

咔吧!他建立的这个张周,还没开始起飞呢,直接回到了唐末。

简单来说,租庸调就是大家一起过穷日子,上边的权贵豪富无比,下面的百姓挣扎求存,并无多少中间阶级,商品经济也不发达。

而两税法呢,历史上实行之后,明显更适合手工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它打破了两汉之时,那种豪门与贫民不可逾越的鸿沟,出现了大量的中间阶层,北宋的繁华,就很大程度反映了中间阶层的增多。

秦汉时期,素封之家少之又少,尚不能形成阶层。到了唐时,富而不贵,贫而不贱,贱而不贫的中间阶层开始出现。

到了宋朝,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者多不胜数,京城中十万以上之家比比皆是,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财富终于开始大量走入中人百姓之家,不再全部被权贵占据,此乃历史的大潮,谁也不可能阻挡。

行不通啊!逆着历史的车轮来,肯定是要出问题的,硬要搞租庸调,他张鉊的名声,在丹青之上一定会比隋炀帝还要臭。

张鉊痛苦的呻吟一声,倒在床上看着屋顶久久不语,懂那么多干什么?不懂就不会来操心,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不好吗?

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门吱呀的一声被打开了,皇后曹延禧缓缓走了进来。

她一看就知道张鉊是遇到了难题,也不说话,只是默默走过来挨着张鉊坐下,把张鉊的头放到她丰腴的大腿上。

张鉊深深吸了一口曹延禧身上香香的味道,咕哝一声翻了翻脑袋,找了个最舒服的姿势,继续往下想。

历史上,承接五代的北宋当然也承接了两税制,所以他们不抑制,或者说想抑制兼并也无能为力。

于是为了稳定,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把武人彻底搞臭,搞的武人成了臭狗屎以后,再用钱把他们养猪一样养起来,搞出了一个军费占财政绝大部分的沙雕军事帝国。

想想宋军那个金兵的狼牙棒都要打到天灵盖了,没有赏钱也绝不开打的做派,张鉊胯下就是一凉。

然后是明朝,朱洪武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民间还是搞两税法,但他把武人集合起来弄成军户,然后在军户中,实行一定程度上类似租庸调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