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血火三国杀(黎明前的黑暗)(第3/4页)

张昭刚到原州,晋国延州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渭州刺史武鹰儿就亲自赶到原州朝见。

高允权这些年,越发的靠近张昭,凉国的强大他是看在眼中的。

况且他这个延州彰武军节度使的位置,就是靠着张昭的威名才能坐稳的。

因为高家虽然世代武勋,但到了高允权这一代,长房被迁到了东京,他这支房已经沦为了小吏。

没有张昭命令夏绥道大同镇和丰安镇的镇军支撑,高允权哪能服众。

渭州刺史武鹰儿就更不用说了,他根本就是张昭留在渭州的钉子,弟弟武果儿在凉国为指挥使,他一直都是以凉国臣子自居的。

到了这一步,张昭进入关中的障碍,就只剩下了泾源彰义军节度使李德珫。邠宁静难军节度使刘景岩,鄜州保大军节度使郭谨,京兆府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华州镇国军节度使赵莹,这几个障碍了。

张昭伸手在地图上,一一把这个几个节度使给标了出来,就在此时,赵匡胤进来了。

“天王,邠宁静难军节度使刘景岩派其子过来了。”

张昭点了点头,并不感觉意外,因为邠州静难军节度使所辖地区,对张昭来说,完全是不设防的。

当年邠州和宁州被乱军所屠,是他收揽了这两州死难者的尸骸。

下山来占据邠宁二州富庶之地的民众,也是张昭颁给的地契、房契。

后来更是命令锦衣使者在这两州,依靠这些民众,建立了强大的坞堡团结兵。

所以实际上,作为邠宁静难军节度使的刘景岩能控制的,只有接近一半的地盘。

而且他对付不了张昭,干脆就把心一横,自己也和手下的牙兵,占据了剩余的富庶之土。

这导致邠宁二州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两股势力,刘景岩的牙兵虽然强于锦衣使者组建的团结兵,但却大大逊色于凉军。

别说凉军,就是高允权的延州彰武军,他也对付不了,一直以来,过的是十分憋屈的。

赵匡胤、王审琦二将护卫在张昭身侧,张昭则没给刘景岩之子好脸色,“昔年吾数召尔父,置若罔闻。今之来,何其速也?”

刘景岩当时还对后晋朝廷有所期待,自然不会听从张昭的相召,但这次嘛,刘景岩如果不是身体有病导致无法前行的话,定然会自己来的。

“大王昔日远在西陲,何其远也!今至原州,何其盛也!吾等小人,何敢不至?”刘景岩之子跪伏在地上,浑身颤抖的回答道。

“应对的倒是很机敏,颇有应变之才。”张昭本来准备给他一个下马威,但人家都已经把头低成这样了,倒是不太好下手。

“家父准备了八万石粮草,奉献天王,以供大军军需,天王若要下耀州,我静难军愿为先锋。”

八万石粮草,还算可以了,就是刘家,也要积存好多年,反正刘景岩也没多少恶迹,不过就是老了之后贪财了一点,属于可以放过的那种。

“尔治何经典?有何建树?”

张昭问的有些没头没脑的,但刘景岩之子却知道张昭是什么意思。

张昭虽然会放过刘家,但看来不愿意刘家继续占据邠宁静难军节度使这个位置了。

但他们是投靠的,张昭这么做,就会显得有些太刻薄,所以才会这么问他。

张天王这是想从刘家人中找一个到凉国任职,以此显示并未苛待刘家。

“仆刘通远略通毛诗与仪礼,明算亦有涉猎。”

毛诗可不是李得胜诗集,而是战果末期赵国毛苌和鲁国毛亨所辑注的诗,后世的诗经,其实就是经过毛苌和毛亨这二毛所辑注后,才能称为诗经的。

在唐代,《礼记》《春秋》等被称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被称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则被称为孝经。

按唐代明经的标准,通中经其二经者,可以被称为通三经者,这样的人在唐代,已经可以被明经科取中还绰绰有余了。

虽然明经科在唐代并没多少难度,但在此时五代,还有人通习这个,已经算得上是挺博学的了,而且此人还涉猎了明算,正是张昭看中的,看起来有些是像投其所好啊。

“可曾通习武艺?”张昭大脑在飞速的运转着,这或许是个彻底掌握刘家的好机会。

刘通远眼睛一亮,把手伸了出来,虎口竟然没有多少持枪拿刀的茧子,手指上也没多少扳指的印记。

“仆生来爱习文,吃不得练武的苦,是以一直在家父身边伺候。”

这话说的也挺隐晦,意思就是他一直在父亲刘景岩身边做一文书类的工作,对于刘家这样的武人家庭来说,自然是不受宠的。

而且不通武功,对于目前的不愿留在再掌握军队的张昭来说,更是有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