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探亲假(五)(第3/4页)

刘宠住嘴之后,屋里面一片沉寂。过了一阵,就听厂长开口说道:“官家。这个刘主任说的是你的意思么?”

赵官家笑道:“我这次带他来,就是因为知道他写的这个报告。丝绸业乃是我大宋非常重要的产业。和大家开个会,自然是要集思广益。”

听着赵官家的话,刘宠只觉得这态度和赵官家之前那种单纯爽快的情绪完全不同。如果赵官家使用这样的态度让刘宠一起吃早饭,刘宠大概是要很认真的想想这话里面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等赵官家说完,厂长说道:“官家。丝绸厂的薪水一直有定例。在这里干什么,干多久,自然有相应的收入。若是就这么轻松的改了,只怕是会让许多人不服。”

刘宠一听心里面就不认同起来。以他在山东的经历,很多人未必就喜欢在丝绸厂干活。但是也有人很喜欢通过干活挣钱。不管这工作多辛苦,他们都能坚持。对这些人,只要能够好好的谈,他们都能拿出很有效的手段来劳动变得更舒服一些。

经过重新体验缫丝车间,刘宠现在想起了之前那两周的时间。给他最大帮助的并非是刘宠自己或者车间主任,而是那几个特别能干的工人。当然,那几个特别能干的工人,也有比不能干的家伙高许多的收入。

完全想起了之前的事情,刘宠心里面突然就有所感。赵官家刚开始的时候说过,他来谈的是让大家挣的更多。而这些,也是刘宠在报告里面提及的内容。

原来赵官家能记得起自己,和什么战争与情报并无关系。刘宠心里面百感交集。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他以前只是听说而已。

“官家,我觉得工人可以在分等的时候把这个也给考虑进去。若是干得好,就可以提高薪水。”厂长则一直讲述着他的看法。

刘宠则是越听越觉得不爽。然后刘宠就听到赵官家开口说道:“刘主任,你是不是有什么要说的。毕竟那个报告是你写的么。”

“这个……”刘宠迟疑了一下,然后觉得自己毕竟是赵官家的人,便是惹怒了丝绸厂厂长也不用担心,刘宠很快就要回济南投入对蒙古作战的第一线。于是他横下心,爽快地说道:“我觉得大家来这里就是要挣个钱。干得多,挣得多。这就好和大家谈。我从来没在工厂干过,就我在山东待的两周来看,大家都觉得干活拿钱,干的越多,拿的越多,这天经地义。”

“你在山东干了多久?两周?”厂长抓住了刘宠话里面的要点。

“是。”刘宠也不解释。

“两周你又懂什么。”厂长愤然地说道,“丝绸生产积累了千年,里面早就有了诸多规矩。你两周又懂得了多少。”

接着这位厂长就开始一阵讲述。他讲的貌似都是非常专业的内容。刘宠完全听不明白。他本就知道自己对丝绸生产一无所知,此时又听到如此专业的话,更是心虚。

只是厂长颇为针对刘宠,刘宠虽然心虚,却能听懂这位厂长的种种不友好。这让刘宠心里面越来越不爽。原本刘宠还想息事宁人,可他心里面一股股的冒着火气,让刘宠怎么都咽不下这口气。

“……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走么?这么久的规矩,哪里是能说改就改的。”厂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请问厂长,你上过学社里面战争和社会管理学的课程么?”刘宠沉声问道。

厂长咽下茶水,放下茶杯,盯着刘宠问道:“你方才说什么课?”

“战争以及社会学管理。”刘宠朗声重复了一句。

“那是什么课?”厂长问道。

听了这么一个明确的答复,刘宠只觉得心情一阵轻松。战争以及社会学管理是针对军队出身的军官们进行的一门课程。由学社和部队负责教育的第三局负责授课。这门课包含好些内容,其中一个要点就是。没吃过猪肉,便是每天和猪同吃同睡,也不知道猪肉什么味道。

丝绸厂厂长的发言让刘宠感觉到这位很可能没上过这门课,因为这个例子在数个章节里面都有提及。首先在逻辑学的课程中,猪肉的味道和猪走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从逻辑上就错了。

在矛盾的章节里面,这个又被拿来当做主次不分的问题。任何事务都存在矛盾,使用这种说法,就是一种混淆的诡辩术。以刘宠在情报机关的经历和经验,当有人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就说明那个人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

一个根本不懂得自己在面对什么的人,他说的大部分东西都不用太放在心里。这是搞情报工作的人都要被提醒的内容。真正懂行的人可能有无数的疑问和不解,但是他们绝不会犯下本质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