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文历算的成就(第2/3页)

事实上,一行的这种发现,已经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次创举,因为这种差异现象用一句专业的术语来讲,叫做恒星移动现象。

在一行之前,所有人全都认为恒星是永恒不动的,而一行的发现堪称天文学上新成就,公元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测量恒星黄道度和古希腊不同,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或许他当时并不知道,早在他一千多年前,遥远的东方一个叫一行的中国僧人早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

当然初战告捷的一行并没有因最初的这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因为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决定重编新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且更是耐心与意志力的比拼。

因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一行!用你那缜密的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继续创造奇迹吧!其实所有人全都在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

事实上,一行组织策划的这次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既是编修新历的需要,同时也是决心用科学的解释对古代传说的“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一寸”错误说法的纠正。

当时南宫说在洛阳共设置了白马(今河南滑县)、浚仪(今河南开封)、扶沟(今河南扶沟)、上蔡(今河南上蔡)四个观测点,从南宫说带回来的实测数据中,一行经过计算得出白马到上蔡距离为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唐尺标准),夏至日表影的长度差两寸。虽然“南北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早在公元422年就被天文学家何天承所否定,但他认为影差一寸的任意两地,其间南北距离的差总相等,这等于是在说地面是平的,这种解释当然不科学。

最终,通过一行的计算,南北距离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唐尺标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当时包括一行在内,所有人全都不知道,他们的测量的这个数据正是地球子午线纬度一度的长度。

如果化成现在的度量单位,当时的测量长度为129.22公里,而当今测量的子午线长度是111.2公里,所得误差是13.9%。

奇迹!绝对是奇迹!

没有计算机,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在以百公里为计算单位的前提下,一千多年前得出的结果居然只比现在差18.02公里,这个成就不仅属于一行、南宫说和参与当时全国天文大地测量的人员,更属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

九十年后,在距离大唐帝国遥远的阿拉伯世界,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在幼发拉底河平原上策划组织了一次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长度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这个结果虽然和现在的测量结果相差无几,但很有可能他们是参考了九十年前一行的测量计算结果,从时间角度来讲,一行的成就具有开创之功。

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在不经意间让一行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工作也是重新编修新历的组成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将至关重要,因为皇帝陛下的目的是重编新历,从现在开始,一行进入了他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

对于一行而言,了解了诸多天文现象,掌握了太阳、行星运动的规律,编修新历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他将所掌握的内容,完全用于未来的实践之中,来指导人们对于未来天象四时变化的认识。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完成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的五个月后,一行开始了他重修新历的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推算、撰写和修改,一部崭新的历法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衍历》。

《大衍历》之名是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这个名称而得来的,和前代历法相比,一行继承了汉代天文学家的研究科学成果,不过又冲破了观念的束缚。

当时的人认为这部历法最突出的成就是比较准确的掌握了太阳运行时的变化规律,当然后世的人随着科技的发达通过进一步考证,更加确切的指出了这部历法事实上掌握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从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从太阳在黄道运行时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依据这个原则,把全国365天分成相同的度数,认为太阳每天等速度走了一度,进而又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个节气,称为“平气”。

直到南北朝北齐时代的天文学家张子信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每天的运动其实是不均匀的,到了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在制定《黄时历》时,充分吸收了张子信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用二十四周等分周天来定节气,称为“定气”,但刘焯推算出的春分、秋分节气居然离冬至有88天之多,离夏至更是有93天的距离,这个数据显然与实际不符。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也就是说在一行之前,基本上没有一部历法与天体运转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其中也包括李淳风的《麟德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