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参谋在军中的地位(第3/6页)

美国国防部的参谋本部创立于1903年,在许多方面是仿自德国的参谋制度,但是自始也有其特色。美国的参谋系统远较其他国家的为庞大,包括一般行政和作战指挥,参谋的训练也以此二者为重点。

美军对于参谋人才的培育,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将位于雷温渥斯要塞(Fort Leavenworth)的步骑兵学校(US Infantry and Cavalry School)改为一般军事暨参谋学院(the General Service and Staff College),[100]招收各单位推荐的中、少尉,施予一年的参谋教育,毕业生派往各部队担任参谋职务,性质有如德军的带兵参谋(Truppengeneralstab),只是素质较差。为了培育参谋本部部内的参谋人才,又于1904年创立陆军战争学院(US Army War College),不过直至1922年,战争学院学历才成为进入参谋本部的必要条件。要想进入战争学院就读,首先需毕业于指参学院,不过考绩特优者不受此限制。战争学院修业期限为一年。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任务理论上包括培养军官在高层执行野战作业(field operations)的能力,包括和作战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传授参谋本部的业务;训练如何和海军联合作战;教授过去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战术和后勤。实际上,课程偏重于国际关系、经济学、工业和各军种间勤务的问题,因为其目的主要是在培养国防部从事一般行政工作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在战场指挥的能力。[101]

中国自古以来即已有军事参谋机构,军队中存有参谋的固定职务,参谋业务也日趋完善,但是参谋机构一直未能发展成为主导性的组织体制。清末军事参谋组织形式受到西方的影响,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近代美军参谋团的建立,一共花费了14年的时间,[102]中国近代由于政治不安定、军队庞大,因此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更多,直至抗战期间,参谋制度才逐渐建立。自此以后,不仅各军事机构及部队的幕僚作业得以有统一的范式,同时此项作业方式后来甚至为各行政机关所采用。[103]

不过国军的参谋制度由于以下几种因素,使得应有的功能并未能充分发挥。第一,参谋教育的质和量均不符需要。在课程方面,陆大一如德国战争学院,不重视军事以外的课程,而以培育单纯的高级指挥参谋人才为宗旨。但是不同于德、美的战争学院,陆大的教育内容未能充分“本土化”,过分偏重模仿西方现代化战争的理论和经验,而忽略了和本土环境的配合。在师资方面,陆大无法和德国战争学院一样,以良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一流人才前来任教;反而和美国战争学院的情况类似,久任的教官多为在军中无发展前景者,加上抗战期间经济条件恶劣,遂造成师资的素质一直无法提升,甚至在数量上也无法满足需求。

第二,参谋人事制度的不健全。查德国的参谋制度,平时对于战争学院毕业学员,每期择最优秀者百分之二十,留最高统帅部服务,满二年后则派赴各部队,充任尉官级各项主队职,再择选调回统帅部服务;待至相当时期,复派往各部队,任校官级各项主队职,后再择优调回统帅部服务;待至相当时期,复派往各部队任将官级各项主队职,后再择优调回统帅部服务,如是经过若干次派遣调回,逐次淘汰,仅留百分之四、五最优参谋军官在参谋部服务,一旦遇有战争,则使出任战斗序列部队各级指挥官或幕僚长。[104]至于国军的参谋制度,则一方面由于陆大对学员考核不确实,毕业后服务期间,又因考核制度不健全,如需遴选最优参谋,缺乏依据;另一方面,军令部对陆大正则班及参补班学员动态,无法掌握。参谋团的名册既难完善,自然无法实施人事管制。[105]

第三,参谋人员的地位低落。近代德国的参谋人员均为社会中的精英,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近代美国由于社会上及精英的民主气息浓厚,参谋制度被视为是不符合民主的理想,故无法取得像在德国一般崇高的地位,不过由于军中厉行分层负责,因此其专业地位也获重视。近代中国则直至抗战爆发,国军屡受重创后,才感受到兵学素养的重要性。陆大毕业军官由于均受过参谋训练,以及军、师和大兵团战术的陶冶,因此开始受到重视,成为各方延揽的对象。但是,多数的指挥官均未能充分授权,尤其不愿其参与经理和人事业务。抗战后期,军中曾推行分层负责制,不过成效有限。

(本章原名《抗战时期国军的参谋人员》,收入本书时,名称有变动)


[1]冯玉祥:《我的生活》,教育书局,1947,第496—498页。

[2]如江浙战争爆发时间为9月3日,而冯书误为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