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参谋在军中的地位(第2/6页)

参谋长和主官,通常也需要经过共事一段时间后,方能相互适应,建立共识。一位经验丰富的参谋长,曾将工作心得作成一首打油诗来指点后进:“文武讲写打跑坐,七样工夫不得错,还有一件要记得,主官担功我担过。”“文”和“武”指的自然是要文武全才的意思。“讲”指的是上课时能讲兵学。“写”指的是下笔千言,立即成章。“打”指的是作战,要能出入于枪林弹雨中,而无惧色。“跑”指的是勤于训练和视察部队,不辞辛劳。“坐”指的是能静坐思考教育、战备、后勤、卫生、统御、经理等一切军务。在作战问题上,可以据理力争,以战胜为主,不能循情和任何干部妥协。但对人事和经理两项,只需了解情况,不要干涉,由主官自行解决。[93]这首打油诗,充分反映了参谋长在部队中所扮演的角色。

综上所述,不论是参谋或是参谋长,在国军中的地位,均无法和在先进国家军队中的地位相比。[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和国军接触机会增多,对于国军的指挥和参谋程序即甚为惊异,他们指出:“中国军队的参谋和指挥程序十分独特。参谋所发命令无人重视,命令必须是由指挥官本人发出。如为书面命令,需盖有关防。”[95]他们对于和国军军政部门交涉时,凡事均需签报部会首长核示的作业程序,也常有怨言。为此,蒋介石曾于1945年1月指示参谋总长程潜及军事委员会各部部长,应即于所属部会实施分层负责制。[96]但是成效似乎十分有限。

本章小结 近代世界各国的参谋制度,以德国和美国最为人所称道,这两个国家的经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在此,笔者试将中国的参谋制度和美、德两国作一比较,借以明了其特色。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以前,在德军中如想升至将官,参谋团为必经之路。参谋团有如一个需具会员资格始准进入的俱乐部,其成员均为精英中的精英,在一般人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人数虽少,影响却极大,对于作战能力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战争学院主要是以考试方式选拔优秀军官入学,考试科目中最重要者为战术。1920年以后,所有军官均需应考,考生通常需要花费五个月的时间准备,其慎重的程度由此可见。入学考试的竞争极为激烈,录取人数一直均极少,即使在参谋人员逐渐不足的1936年,也只在1 000人中录取了150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录取学生60—80人,1943年以后增至100—150人。

德国战争学院需肄业三年始得毕业,宗旨在培育能够担任师参谋长的作战人才。课程主要为战术,其次为军事史,至于参谋作业和军事组织、情报、补给、运输、兵工、各军种间的勤务支援等科目均为副科。毕业前,由队职官根据平日对学生的观察予以评分,而不举行笔试。所着重的特质为智力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当机立断和掌握重点的能力、创造力和长时间工作的耐力。战争学院毕业生,首先需至参谋本部见习1—2年,然后才能正式取得参谋资格,可以佩戴众所羡慕的深红色臂章和银色领章,并可在其阶级后加一“参谋”(im Generalstab简称“i.G”)的称号。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学院停止招收新生,三年的课程改为八周,目的在培育能够服务于参谋本部基层的人才。课程着重实用,强调战术、补给、运输、参谋作业、情报及反情报。毕业生被评为适任参谋职务者,通常在80%左右。至1942年3月,由于伤亡人数增加,对于参谋的需求迫切,于是参谋制度再改组。参谋军官需先在师部参谋部门见习6个月,再至高一级的机构(如军部)任职3个月,然后接受8周的参谋课程(Lehrgang)及6个月的见习,最后才成为参谋,训练时间总共约一年半。[97]

军界权威人士,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参谋制度,均认为就整体而论极为良好(excellent);但是对于战时情况的评价,则各家评价不一,并无一致的看法。[98]在此值得重复的是德国参谋制度的一些特色:第一,以一所单一的战争学院,担任所有教育的功能。第二,特别强调战术及作战技能,相对地忽略了战略和高层作战指挥(higher conduct of war)。第三,重视学生个性,而非知识和能力。第四,依赖教师而非笔试,了解学生。第五,不论战时和平时,重视非正式教学(informal teaching)和实作(practical work)。第六,长时期的见习。第七,直至1943年前,几乎是以战争学院作为升迁的唯一管道。第八,参谋团排外(exclusiveness)和隔绝(separateness)的精英性质。以上各点,均为普法战争以降的史家所津津乐道的特色。[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