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参谋人事管理(第2/4页)

第一,分发:各级军校毕业分发工作,系由主管机关根据需求单位的申请,指令学校统一办理作业。现以陆大的分发作业情形为例,加以说明。

抗战前,陆大学员入学后,仍留原职原薪,修学期间仍照停年晋级。学员毕业后,依《陆军大学校组织法》的规定,系由校长呈请参谋本部择优任用,或送回原送机关服务。[49]不过事实上学员离开原单位已久,多半调为闲职,尤其是抗战爆发后,部队变动甚大,许多学员在毕业后,已无机关、部队可返。[50]适值战时军中幕僚求过于供,陆大学员既受深造教育,自为各单位首长所重视。因此,在分发前,自委员长侍从室起,至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军政部、各战区长官、各军师长,均纷纷致电陆大,要求分发毕业学员。[51]学员入校时,阶级原仅为中、上尉,如照一般晋升,不过上尉、少校而已,然各战区司令长官,如顾祝同、薛岳、胡宗南等,均指名电调,各集团军总司令也电调若干,均给予上校参谋或科长的职位,甚至提供津贴,约其毕业后前往服务,[52]自为学员所乐于接受。相反的,有些战区(如第六战区)以原阶级调用,学员即均不愿前往;[53]甚至有被分发至军令部的陆大十六期毕业学员及参补班、特别班毕业学员,到职后不久纷纷求去的情事,[54]严重破坏了国军的人事制度。

陆大教育长万耀煌有鉴于此,即自第十七期入学起,将全部学员调为军令部入学附员,薪饷、服装、补给均由军令部发给,不许兼差,毕业后分发也由军令部统一办理。[55]不过似乎并未收到多大的效果。陆大毕业学员于分发后,仍有若干学员计较阶级的高低、待遇的多寡,私下活动,不遵令前往分发机关报到。[56]此事最后引起了委员长蒋介石的重视,下令凡是陆大学员毕业时,不发文凭,待其到分发机关、部队服务满三个月后,由分发机关、部队主管将其所任职务呈报军令部,并请发给文凭,倘不遵令前往分发机关而自行活动者,即不发文凭,并取消其学籍;至于各机关、部队,也不得以较高阶级相罗致,否则一经查出,即将该主管长官予以惩办。[57]经此整顿,陆大学员在校期间接受津贴的情事,已不见再有发生,不过1943年4月,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仍再三告诫陆大学员毕业后,要遵守政府的分发调度,[58]显示出分发的问题,似乎仍未完全解决。1944年,陆大增设战术教官研究班。194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后的《陆军大学校组织法》,乃规定陆大毕业学员,除了战术研究班的学员,呈请军训部分发任用外,其余均呈由军令部分发任用。[59]

第二,学缘:学缘包括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古即是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近代新式教育兴起后,学生多离家在外就读,同学之间接触机会大为增加,[60]军事学校的学生,由于彼此朝夕与共,关系尤为密切,日后在事业上互相帮忙,自是极自然的事。[61]同学之间相互援引提携的现象,在新机关或新部队成立时,尤为显著。如1937年10月,正在陆大十三期肄业的冷欣(黄埔一期)奉命出任新成立的陆军第三预备师师长。他事后对于此一部队的筹组经过,曾有以下的追述:

10月26日,我奉军政部何部长敬公电令:已奉委座核定我为第三预备师师长(我未进陆大前曾任过第四师师长),即日往南京报到,当晚邀集二三同学商量如何担当这一个新的任务。因为第三预备师是新成立的部队,并非现成建制,要从头组织起来,颇不简单,复值抗战初期,困难必多。经过一番研讨,初步决定组织计划和训练方针,邀请数位同学相助,翌日呈报学校当局,傍晚与已约定的同学唐云山、徐笙、曹天戈、毛景彪、蔡文治等,同离长沙,向南京进发,并拟定唐为副师长……徐、毛、曹、蔡等,则拟分任参谋,他们都年轻优秀,阶级又相等……到达南京,先后晋谒委座与何部长恭请训示,并请调委各级军官,指定拨兵管区,及武器和装备的需求。[62]

由以上这段史料中,可以显示出,同学关系至少在某些部队参谋阶层创建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胡宗南的干部中,不少是出身陆大,其中许多即是由同学关系介绍而来。如1940年,胡宗南的侍从参谋侯声自陆大特别班第四期毕业,向胡签呈介绍张汝弼、张观群、马毅志、慕中岳、梁文铁、宋质坚、佘辉庭等十余位同学,经胡宗南先任为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少将高级教官,经过考核,先后分派为各军、师参谋长。胡部驻重庆办事处长程开桩,1942年自陆大特别班第五期毕业,也曾介绍许多同期同学至胡部工作,如谢齐家任西安第七补给区司令部少将参谋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