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任免(第2/4页)

第二,学缘:学缘包括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古即是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近代新式教育兴起后,学生多离家在外就读,同学之间接触机会大为增加,[16]军事学校的学生,由于彼此朝夕与共,关系尤为密切,日后在事业上互相帮忙,自是极自然的事。[17]同学之间相互援引提携的现象,在新机关或新部队成立时,尤为显著。如1937年10月,正在陆大十三期肄业的冷欣(黄埔一期)奉命出任新成立的陆军第三预备师师长。他事后对于此一部队的筹组经过,曾有以下的追述:

10月26日,我奉军政部何部长敬公电令:已奉委座核定我为第三预备师师长(我未进陆大前曾任过第四师师长),即日往南京报到。当晚邀集二三同学商量如何担当这一个新的任务?因为第三预备师是新成立的部队,并非现成建制,要从头组织起来,颇不简单,复值抗战初期,困难必多。经过一番研讨,初步决定组织计划和训练方针,邀请数位同学相助,翌日呈报学校当局,傍晚与已约定的同学唐云山、徐笙、曹天戈、毛景彪、蔡文治等,同离长沙,向南京进发,并拟定唐为副师长,他在入校前曾任九十三师师长,老成达练,这次应允见助,完全为了对日抗战的热忱和私人的情感,充分表现革命军人不计名位的武德。徐、毛、曹、蔡等,则拟分任参谋,他们都年轻优秀,阶级又相等……到达南京,先后晋谒委座与何部长恭请训示,并请调委各级军官,指定拨兵管区,及武器和装备的需求。[18]

由以上这段史料中,可以显示出,同学关系至少在某些部队创建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延揽同学作为干部,除了需和自己相知较深、志同道合外,有些人更注意到吸收其有不同专长的同学,借收相辅相成之效。如与冷欣陆大同期,战时又同时出任师长的陈明仁,也在陆大同学中选了三人担任步兵团团长。他选的是意气相投和军事学术造诣较高的洪行、戴坚和林森木。洪行行伍出身,老成持重,骁勇善战,北伐时曾立有战功;戴坚为黄埔七期毕业,通晓日、英、德几国文字,翻译过外国军事著作多种,并曾著有《白纸战术》、《怎样训练一个战斗兵》等书,兵学素养佳,长于练兵;林森木则计谋多端,八面玲珑。三人各有所长。[19]

至于延揽学生作为干部的情形,则更为常见。抗战爆发后,第十七集团军(胡宗南部)移驻关中,呈准于陕西凤翔设立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由胡宗南兼任分校主任。胡甚至建立起七分校干部与其部队队职交流的惯例。如成绩优良的副师长或团长级军官,调任总队长一期,即可调任师长,并可遴选部分优秀毕业学生至师中任基层带兵官;大队长一任期满可调团长,队长可调营长,依此类推,中尉区队长及少尉区队附也可调上尉连长及中尉排长。胡以为军校学生毕业后,即为部队基干,部队带兵官如能先在学校中训练学生,与学生有了师生关系,日后共事,较易领导。[20]又如汤恩伯任第三十一集团总司令时,总司令部的主要幕僚,也多为其任黄埔军校第六期大队长时的学生。[21]

学缘关系不仅是军中用人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为军中非正式团体(informal groups)的形成,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例如民国以来的川军,派别众多,其中“速成”(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和“保定”为最大的“学系”,至于“军官”(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则依违于两者之间,可称为“准学系”。论者以为,民国时期四川二十年内战,数百次交锋,自始至终贯穿一“学系”之争。[22]又如专门培养高级指挥、参谋人才的陆军大学,有些期的学生特别团结,甚至在毕业前即约好特定的电报密码,作为日后联络之用。因此在中央军中,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人虽各成集团,但是他们下面的陆大十一期毕业生,彼此之间却电讯常通,联系密切,[23]本身虽未成一系,但是却成为各系之间沟通的桥梁。

第三,旧属:吾国官场向有“班底”积习。如果说蒋介石是以黄埔学生作为班底,陈诚则是以十一师和十八军作为根基向外输送干部,所扩大的部队也就逐渐成为陈诚的嫡系部队。凡是想投效陈诚的军人,每多设法进入十八军,而十八军则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进来者需降一级任用,出去后则需升一级任用。因此十八军可视为“陈诚的黄埔军校”,奠定了陈诚集团在国军中的地位。[24]一般部队中不少主官一经调动,其部属也随之前往,甚至吸引他处旧部前来投靠。如1943年春,中央军校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灏(日本士官毕业)调任九十七军军长,负责警备重庆。九十七军由一六六师及一九六师编成,一六六师系河南保安队改编,一九六师系由胡宗南集团调来,师长王之宇、袁筱青,均系黄埔第一期毕业。李明灏上任后,带来许多过去二分校的干部,军部及各师历史背景各不相同,意见十分庞杂,尤其在人事上,二分校来的干部与原有的干部不睦,军、师倾轧日甚,军心涣散。参谋总长何应钦鉴于此种情形,为整饬九十七军,乃签准委员长,由第十军军长陈素农和李明灏职务对调。[25]又如1947年,陆军第二十旅扩编为一九六战略预备师,师长葛先才曾以指挥衡阳会战立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号召力强,旧属纷纷来归,连以前的马夫也当上了上尉副官,形成人事上的一大派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