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遍地都是焦土(第2/7页)

孙震在组织两下店、郭山两战的同时,也效仿八路军,派了一个团潜入日军已占领的邹县、曲阜之间,展开游击作战。

邹县相当于日军的前沿,曲阜是后方,二者中间的小雪村、凫村一带为输运军火补给的交通要道,就仿佛是太原会战时的平型关,川军便在两村附近伺机下手。

就在两下店之战打响的同一天,曲阜开出三辆小轿车,经过小雪村时被伏击部队发现。

此前川军已破坏了公路,但因消息封锁,日军并不知道,一看无法前进,一行人便下车察看。这时远处伏兵出其不意地从后面切断了公路桥梁,迅速包围上来。

日本人大吃一惊,正要寻路开溜,近处伏兵呼地一声杀了出来,先猛掷手榴弹,再用步枪密集射击,横竖非得热闹一下不可了。

遇上伏击,都是一群打你一个,累吧?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小汽车上的鬼子全都变成了死人。

那天下午,这一幕在凫村得到复制,不过这次网到的是一辆大卡车。两次伏击,共消灭日军四十人,内含一名翻译官级别的高级官佐,缴获三挺歪把子及几十支步手枪,还有一批军用地图和文件资料。

尽管没有平型关大捷那样大的收获,可川军上下还是开心不已,因为损失极小,风风火火打了一天,除上午伤亡了三人外,下午无一人损失。

川军的异军突起,引起了日本统帅部的极大重视,认为自川军进入鲁南战场后,活动就“特别活跃”,需谨防其大规模北上。中方舆论也给予川军以较高的评价,《大公报》专门登载了川军作战的经典战例,川军士气为之大振。

对孙震及其川军而言,遗憾之处是因无炮兵配合,无法彻底收复失地,只得在两下店一带与敌形成胶着状。

进入三月,孙震得到情报,矶谷师团主力已经集结,并组建濑谷支队大举南下,形势越来越紧张。

1938年3月10日,孙震亲赴前线部署。他把滕县设为固守中心,在滕县以北设立两道防线,其中界河为第一线,北沙河为第二线,同时任命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为前敌总指挥,坐镇滕县指挥防守。

四天之后的拂晓,濑谷支队从两下店发起攻势。

日军在华作战,为使其行动更加高效灵活,往往都会以支队形式对出击部队重新进行编组。濑谷支队的主干是濑谷启第33旅团,成为支队之后,由师团配属了大量特种部队,从骑兵、工兵,再到重炮、野炮、坦克,统统齐全。

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主力精锐,仅武器而言,就根本不是川军所能抵御的。川军没有大炮,只有迫击炮,其命中精度差,有时炮弹还会触地不炸甚至于炸膛,此外,射程也很短,两千米开外就没什么杀伤力了。步枪更要命,所有枪支,枪膛内的来复线几乎都被磨平了,子弹出膛的声音,是嗵嗵嗵,跟土枪相仿,那叫一个难听,以致于士兵都不太愿意用枪射击,仅准备在短兵相接时,用马刀和手榴弹解决问题。

由于感受到的威胁不大,濑谷支队在战场上跟演习一般,他们先以坦克、骑兵搜索,再用步兵纵深跟进,有条不紊,完全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照面之后,一个迂回,川军在界河的后方预备队便被冲散,以致指挥官在撤往滕县时,都来不及给前线部队发去指示。

这样打法造成的后果是,尽管川军的前线主阵地还在,但日军往往已迂回到其身后,其进展速度快到出乎想象。

孙震得报,立即乘火车赶到滕县,在视察战况后,他告诉王铭章,万不得已,必须依城死守三天,以待汤恩伯军团来援。

1938年3月15日,日军发起攻势的第二天,北沙河防线也遭遇到了和界河一样的窘境,对手不断从左右两侧迂回。

打到下午,涌进来的敌兵越来越多,除濑谷支队外,还加入了杂色伪军,服装也分成三色:穿黄制服的是正宗日本兵,穿灰制服的是满洲伪军,穿黑制服及便衣的是华北悍匪刘桂堂部。

王铭章虽从正面临时抽兵堵漏,仍不免顾此失彼,傍晚时终被日军从右翼迂回成功,至此,两道防线都失去了屏障作用,滕县岌岌可危。

作为前敌指挥部所在地,滕县兵力最为空虚,基本上全是师部旅部和警卫,没有任何野战部队。王铭章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七拼八凑合,才勉强凑足了三千人,而其中真正能战的尚不满两千。

1938年3月16日,濑谷支队开始攻城,首轮炮击就惊心动魄,显示出日军对滕县志在必得。

王铭章久历沙场,从枪炮声就能判断出来敌的规模。他和几个师旅长及幕僚一商量,认为滕县别说三天,连一天也难以守住,因此均倾向于放弃滕县,撤往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