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2/19页)

曾扩情前去慰问,见刘湘在床上呻吟不已,迷迷糊糊地好像不认识他一样,但脸上却看不出有什么病容,情知对方是在托故装病。

刘湘装病,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尚存疑虑,便请刘从云卜了一卦。刘从云卜完卦,说武汉之行对他有百害而无一利,好一点是给个虚衔,强留于南京,坏一点是予以软禁,像熊克武那样不见天日。反正不管好坏,都没有再回重庆的希望了。

刘湘闻言大惊,已经答应要去武汉,公然谢绝自然不好,也就只有装病一招了。

曾几何时,南京对刘湘来说,就是畏途一条。

时隔数年,终于轮到自己要巴巴地跑去南京了,刘湘无限感慨,说:“从前人家(指蒋介石)请我坐上座,我硬不去,今天自己上门,提着蒲团辕门求见,真是大大不同了。”

后悔药是找不到了,刘湘深感前路难测,不知此行蒋介石给他的到底是上座还是冷板凳,因此当他到汉口坐船时,决定要约一位谋士同行,顺便再商量一下行止。

刘湘身边谋士众多,除刘从云外,钟体乾、张斯可均以协理内政为主,只有这位谋士常年在外,替刘湘打各种交道,他的名字叫邓汉祥。

邓汉祥乃贵州人氏,最初入幕于陈宦。护国运动期间,在陈宦面前力主反对帝制的,便是此君。

陈宦倒台后,邓汉祥赋闲了一段时间,不过能干的职业幕僚总不愁没有好主顾,不久之后,皖系的段祺瑞来聘,邓汉祥便做了段府的幕僚长。

有一段时间,刘湘为了与杨森争锋,曾竭力附皖拥段,段祺瑞却因刘湘“能容不能断”而犹豫不决,邓汉祥恰于此时进言,终使老段下定决心扶助刘湘。

刘湘对邓汉祥感恩戴德,拟把自己防区内的四个县腾出来,私下“赠与”邓汉祥,具体方式是由邓汉祥派亲信出任四县的县长和征收局长,等于是送了邓汉祥四座金矿。

诱惑大到让你无法拒绝,而且似乎也用不着拒绝,既然帮了忙,出了力,就是该拿该得的,但邓汉祥竟然婉拒了送上门来的“金矿”。

邓汉祥婉拒的理由很具职业风范——他所侍从的“主公”是段祺瑞,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无论是否建议扶助刘湘,其出发点都是要帮段而不是帮刘,所以绝不能额外收受好处。

邓汉祥的这一举动,颇让刘湘感佩,也给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人幕僚者,当如是!

后来“能断”的段祺瑞也败了,二人告别时,老段总结了自己的成败得失,赠言邓汉祥,要他注意,以后千万不要参加任何党派,以免受到牵制。

邓汉祥深以为然,终身都保持着自由人的身份,这果然为他日后在政坛上便宜行事创造了条件。

邓汉祥盛名在外,蒋介石亦有心招纳。邓汉祥本已应召前去,但当他在旅馆读报时,一则头条新闻忽然使他改变了主意。

这是国民党中央发布的一条通缉令,通缉包括段祺瑞在内的皖系首要十人。看完之后,邓汉祥顿觉不安:自己曾与这十人共事,现在他们被蒋介石通缉,我反侧身求进,这种令人齿冷的事万万做不得。

邓汉祥遂以还乡为名辞去,动身返回贵州。听说邓汉祥路过重庆,刘湘赶紧挽留,一见面首先就说:“这下你该给我帮忙了。”

刘湘想委任邓汉祥为他的参谋长,邓汉祥回答:“既蒙不弃,当尽绵薄之力,但我与你的部队一无历史渊源,参谋长一职实难从命。”

见邓汉祥答应入幕,刘湘已经喜不自禁,正在考虑其他可以借重的职位,邓汉祥忽然冒出一句:“敢问今后志趣何在?”

那个时候的刘湘,和鼎盛时期的刘文辉差不多,西装革履之下都藏着一颗闷骚的心,他毫不犹豫地答道:“统一四川,问鼎中原,固所愿也。”

邓汉祥略一沉吟,便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公既具此雄心壮志,应宜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近攻之事,君自权衡,远交方面,我愿略效微劳。”

君臣一拍即合,此后邓汉祥便受命驻外,成为刘湘在京沪两地的“驻外使节”。

邓汉祥虽未成为蒋介石的谋士,但凭着非党派身份和在幕僚界的清誉,他与蒋介石座下的主要谋士杨永泰、张群,以及大将何应钦,均素有深交,这三人在蒋介石面前又都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重臣,因此也被称为邓汉祥的三把“钥匙”。

有了这三把钥匙,加上游幕经历丰富,邓汉祥基本可以做到“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到了中原大战,别说是刘湘叔侄,就连蒋介石都难以预测自己的命运成败,因为角力的双方势均力敌,就看东北的张学良肯支持哪一方。

张群衔蒋之命,去沈阳拉拢张学良,可是张学良却吞吞吐吐,词语暧昧,始终不表示明确态度,把个张群急得团团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