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 (第3/15页)

诱敌之计师长王铭章在占领巴中三县里的通江县城后,曾发电报给田颂尧,说通江城的各条大街都被红军改了名,改成了已故红军战将的名字。

举例来说,某街的名字就叫“恽代英街”……王铭章的意思是,红军这么做,自有道理,不如我们也跟着学,比如川军里面谁谁谁战死了,就可以用他的名字来换掉“恽代英”。

田颂尧同意,并把电报交给了幕僚办理。

这个世上,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田颂尧已经够冬瓜了,他的幕僚还要冬瓜。拿了电报看见有恽代英的名字,马上跑去报告田颂尧:“我见过这个叫恽代英的人名,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现在肯定是被我们打死了。这是大功一件,应该专案上报。”

田颂尧一听大喜:我还以为恽代英是红军里面的小军官呢,原来是大人物,当然不可错过。

当下便上报蒋介石,说他的部队把“红军高级将领恽代英”给打死了。

蒋介石接到战报又惊又疑。

恽代英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对于有黄埔军校校长背景的蒋介石来说,不可能不熟悉。让他感到格外吃惊的是,早在两年前,恽代英已经在南京被处决,处决令还是他亲自下达的,怎么又在四川出现了?而且还被重新打死了一次?

可田颂尧在报告上说得有鼻子有眼,活脱脱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死而复生”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直接原因就是被处决者身份没查清楚,也或者名气太大,有人冒名顶替。蒋介石便回了封电报,让田颂尧把情况说详细一些:这“恽代英”究竟是何时何地被何人打死的。

正因为“重要”,蒋介石就问得极其具体,包括死时的情况,尸体的下落,证件证物,一个都没放过。

接到蒋介石的电报,田颂尧不敢怠慢,随即转问王铭章。

王铭章的回复是:就看到通江城里有恽代英的街名,不知详情如何——敢情王师长更不知恽代英是何方神圣。

田颂尧急得满头大汗,说你再仔细查查看,说不准是基层部队干的呢?

王铭章领命分别致电各部,自然全都石沉大海,谁都说与此无关。

不是没人想冒功,可像这种蒋介石亲自过问,细到连证件证物都要追查的,又有谁活腻歪了,敢碰这个霉头?

田颂尧这才明白,“川军打死恽代英”纯属子虚乌有。偏偏蒋介石对此事还很关心,一再来电追问,田颂尧无奈之下,只好红着脸,原原本本地报告了实情。

“恽代英”让田颂尧很是尴尬,但有一点,大家都不能否认,那就是川军攻城略地总没有掺假,起码巴中三县已经收过来了。

不仅是田颂尧,就连孙震的自我感觉也是如此良好:“红军的确厉害,可是他们跑到四川,遇到川军,就不行了。”

如今的川中诸侯,都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他们对此倒是拎得很清,知道自己还是老川军那棵藤上结的果,跟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不是一码事。

比如说田颂尧,他最初就属于刘存厚的嫡系,四川新军才算是他的老祖宗,虽然从辛亥起义到护国讨袁,没有一个不参加,却也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

田颂尧首先接触到的革命军,是熊克武的蜀军和新老第五师,即新川军。后来中共在四川也策动了几次武装起义,并拉起了队伍,但无论是新川军还是这些中共地方武装,在老川军的重兵围攻下,最后都以溃散而告终。

革命军又不是没见过,想那熊克武何等了得,而今安在哉?

按照田颂尧的评估,红军甚至还不如熊克武,毕竟要单打独斗的话,他没在熊克武和新川军身上占到过多少便宜。

红军,可能也就比中共的地方武装强一些吧,“是经不住正规川军打的”。

现在的问题是,红军已退至通江北面的山区,那还要不要穷追呢?

从战场形势来看,红军仍在后退,川军仍在前进,似乎没有理由不追。但还是有部将提出怀疑:“红军只退不进,会不会在施诱敌深入之计啊,应该提防,不能轻进。”

蒋介石派来的特使也提醒田颂尧,说红军可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不信的话,你知道第一次“围剿”时,张辉瓒是怎么完蛋的,不就是中了红军的诱敌之计吗?

听到这里,田颂尧心虚了。张辉瓒是陆士生,湘军干才,生前位列中将,连他都栽了进去,看来大意不得。

田颂尧赶快发电报给刘湘,借来了一架小飞机。

他想通过飞机侦查一下,看现在红军究竟有多少兵力,如果兵力突然增多,就说明其中有诈。

负责随机侦查的是田颂尧的幕僚长。这家伙身体很差,坐飞机都头晕,可又不能不去,登机后,他拿了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比画比画,让飞行员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