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 (第2/15页)

成都巷战,已经把田颂尧给打惨了。

当年川中诸侯曾有多种实力榜单,除了耳熟能详的“七雄四强”外,早一点的还有“春秋五霸”,分别为刘湘、刘文辉、杨森、邓锡侯和田颂尧。这些榜单里面,田颂尧虽然排名都不靠前,但每一次都少不了他,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在田颂尧的鼎盛时期,他拥有四万多人马,防区囊括川北二十六县,这也是他敢跟刘文辉叫板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还想学着刘湘建空军,并且正经八百地成立了“航空筹备处”,连机场都已经修了个样子出来。

经过成都巷战,冬瓜虽然还不至于像那幅时事漫画上所描述的,“摔到稀烂”,但已颓象毕现。明眼人都能看出,其时的田颂尧已渐成一蹶不振之势。

就在他既紧张又惶恐的时候,蒋介石送来了委任状,将他由军长升为“督办”。

蒋介石的乌纱帽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奉送的,田颂尧的这个督办有专用名称,叫做“剿匪督办”。也就是说,给你升官,是为了让你在跟红军作战时能更起劲一些。

假如红军“造访”的是别人的防区,田颂尧也许会觉得乌纱帽有些烫手。现在被夺去的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防区,就算不升官也得干呀。再想想,刘湘爬到那么高的位置,不过也是个“督办”,田颂尧真有一种无功受禄、喜从天降的感觉,马上兴高采烈地宣布就职。

田颂尧实力不济,蒋介石也看到了。随乌纱帽一道奉送的,有近百万发子弹和二十万军费,同时蒋介石还派人告知田颂尧:“胡宗南驻军陕甘边区,要是你觉得吃力,可以让胡宗南派两个旅进川协同作战。”

胡宗南的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军”,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战斗力自然是没得说。可田颂尧又怕胡宗南来了之后赖着不走,所谓“送走者行孙,又来孙行者”——一样不好对付。

于是田颂尧只派一个参谋前往甘肃,见了见胡宗南,却没有表示欢迎对方入川的意思,等于什么都没说,不过是敷衍一下蒋介石而已。

田颂尧这边刚刚办喜事,红军那边也张灯结彩地在巴中创立了川陕苏区。

很明显这是要建房上梁,做长居打算了。

田颂尧再也无法安之若素。

论军政才能,冬瓜属于比较平庸的类型,他打仗主要靠孙震。孙震名为其手下的副军长,但实际权力很大,田颂尧的二十六县,他本人不过才直管五县,孙震却能直管十三县,事实上已经成了诸侯下面的小诸侯。

长此以往,自有功高盖主之嫌。平日不打仗时,将帅之间难免会生出各种猜疑和冲突,孙震一气之下便托病去了上海。

要打仗了,田颂尧又想起这位必不可缺的悍将,成都巷战前便将其紧急召回。耍大牌归耍大牌,孙震也明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指挥作战时不敢稍有大意,能使的解数几乎都使了出来。

成都巷战惨败归惨败,但丝毫不影响田颂尧对孙震的倚重。他自己刚刚官拜“剿匪督办”,就力保孙震为“剿匪总指挥”,再度将指挥权全部交到了对方手上。

红军入川后有如秋风扫落叶,田颂尧和孙震知道不容易对付,所以最初在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上,都十分审慎小心。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分左中右,对红军实行“三路围攻”,出动部队占去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超过已入川红军的两倍以上。

三分之二上去后,果然大不一样,基本上是川军有进无退,红军有退无进。尽管一进一退之间,过程都极其缓慢,但起码得说,川军打的是胜仗,不是败仗。

两个多月之后,田颂尧得以收复巴中三县。

田颂尧蒙了,是那种随时都想喜极而泣的蒙。成都巷战后,连他自己都一度有种不祥之感,觉得自己的军队可能要沦落为不能打仗的垃圾了,没想到小子们如此争气长脸。

知道对手是谁吗,是蒋介石也要惧其三分的红军啊,你们就算真是垃圾,也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成功的道路是坎坷的,经历太多坎坷的“成功人士”,其表现也往往会有些反常。

田颂尧给人的印象,一向都比较平庸拘谨,不然也不会被人叫做冬瓜了,可就是这么个老实孩子,一下子变得出奇的高调。在各种文告上,田颂尧使用的头衔都是“督办兼军长”,就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已经升了官,成了督办。

田颂尧一再“告捷”,每次都能得到蒋介石的回电嘉奖,称赞他“迭克名城”。并且还提出,要田颂尧把他“取得节节胜利的战略战术”总结一下,以便上报交流经验。

这抬举得,几乎就把田颂尧当成了川中名将,让冬瓜想不飘飘然都不可能,但冬瓜在忘乎所以的情况下,也闹出了不少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