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最后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第2/3页)

托斯蒂格这次滑稽的袭击更像捣乱,他也未指望获胜,无非为挪威和诺曼底军队登陆打乱哈罗德的部署。其实这招起到了效果,哈罗德让部队整个夏季处于高度警备状态,那时候欧洲还没有职业常备军,因为财政负担不起,军队都是战前召集。进入9月8日,还未看到南北方敌人登陆,军队补给已不多,消耗钱财巨大,很多士兵还要回乡收割庄稼,哈罗德下令大部队解散,带着小股卫队返回伦敦。结果同一天,挪威国王哈罗德·哈德拉德正式宣布对英格兰王位的主张,准备渡海出兵。

11天后,托斯蒂格率残部与挪威军队会合,在约克郡北部一个叫里克的小村庄登陆。麦西亚伯爵和诺森伯利亚伯爵一直关注着敌方动向,相继率5000士兵抵达,双方在约克市附近的福尔弗德展开激战,损失都很惨重,但挪威人获得胜利,两位伯爵暂时撤退,挪威国王率部到约克市东面的斯坦福桥驻扎。

哈罗德获急报,连忙召集2000士兵马不停蹄驰援北方,沿途有各郡的零星部队加入。9月24日,英军抵达约克市附近,未做休整立即直奔斯坦福桥突袭挪威军大营。经过一番激战,挪威国王和托斯蒂格双双被击毙,英军损失同样惨重,哈罗德勒令挪威俘虏们乘船离境。

挪威军队前脚刚走,4天后威廉率1万人乘400艘船在南部东苏塞克斯郡的佩文西登岸,随后移师至港口黑斯廷斯附近驻扎。上天略微眷顾了一下哈罗德,威廉的征程因为气候原因推迟一周,否则两线作战不可避免。直到10月1日,哈罗德才获知诺曼底军队登陆的消息,此时他还在距伦敦300多公里以外的约克郡,伦敦离黑斯廷斯又还有约90公里。

威廉率军渡海深入一个200万人口的国家征伐,补给困难,战事不能久拖,他急于寻求正面决战,为激怒哈罗德尽快南下,焚毁了几十个村庄。威廉名义上率部1万多,但能投入决战的估计最多8000人,因为有1000人要驻守佩文西要塞作为根据地,还得留1000人防御黑斯廷斯。这支部队以上下诺曼底的骑士为主,还有来自布列塔尼、缅因、安茹、佛兰德斯的弓箭手,此次远征威廉可谓倾注血本。

哈罗德登基之后疲于应付各种敌人,忽略了外交这个重要手段。威廉出征前,为使入侵具备更多合法性,先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丹麦国王的支持,随后遣使到罗马教廷,获得教宗授予圣旗,这样一来威廉的征伐还具有了宗教“神圣性”。教宗亚历山大二世对英格兰教会的“另类”抱怨已久,多次提出要求,希望英格兰教会革除罗马教廷厌恶的“陋习”,如教士结婚、女人当修道院院长、圣职买卖、兼俸,他们尤其讨厌与戈德温家族关系亲近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根德。

北方两大伯爵与挪威军队作战元气大伤,无法提供有效支援。哈罗德当时正确的做法是,利用主方战场优势,下令各地坚壁清野,以游击战术骚扰诺曼军队,与之拖延,自己则慢慢征调大军寻机正面决战,甚至只要熬个把月,对方因补给困难、疾病爆发可能自行退却。然而哈罗德略显急躁,10月2日,他率领跟他北上作战的残部,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往南急行军返回伦敦,停留一周获得两个弟弟的部队增援,10月12日向黑斯廷斯开拔。这支部队有8000余人,因为是紧急召集的,大多数训练不足,纪律性差,且远程攻击兵种过少。

战斗爆发在1066年10月14日上午9点,这是岛国英雄与欧陆枭雄的生死搏杀,欧陆封建骑兵将对决英格兰传统步兵。头天晚上哈罗德率军进驻黑斯廷斯一处山脊,准备效法斯坦福桥战役于清晨实施突袭,结果被诺曼哨兵察觉,第二天发现诺曼军队已整装离营布好阵势,反而要先发起攻击,哈罗德被迫改变策略打防御战。

诺曼军的弓箭兵先射出箭雨,骑兵继而发起数次冲锋,哈罗德急命英军举起沉重的筝形盾牌组成紧密盾阵防御,诺曼军冲杀数次均被英军的盾阵挡回,直到下午进攻都没奏效。这一战对威廉来说是孤注一掷,命运系于黑斯廷斯,不成功便成仁。英军如果统帅完好,主力部队不受重创,不仅输得起一次,还能输二次三次,而诺曼军败一次就全盘皆输。

威廉发现英军作战勇敢但纪律性差,运用他在欧陆惯用的战术,让小股骑兵冲锋后诈逃,缺乏纪律性的部分英军总是脱队下山追杀,到了开阔地带,骑兵突然回身击杀零散步兵,此计屡试不爽。哈罗德可能太过于自信,一直僵持至下午,其实,他若带着主力撤退,进行休整和等待援军,威廉必败。

拉锯到黄昏,威廉令诺曼弓箭兵以大仰角向山上狂射箭雨,随后发起猛烈冲锋,经过整日的逐次损耗,英军队形已不紧密,而且很多士兵疲惫不堪,无法紧握沉重的筝形盾牌,在箭雨下死伤甚众,遭骑兵第四次冲锋时阵形完全散乱,哈罗德脸部中箭身亡,两位兄弟战死,统帅阵亡后英军士气顿失,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