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4页)

真是好笑。

他也确实笑了,不过是恬淡适宜的笑,还笑着拿出自己重新抄录过的几十页散纸,在崔逯惊疑不定的目光中递给何孟春道:“皆是玩兴之作,还请大人过目赐教。”

何大人翻看一首,赞美一首,哪首直而不野,哪首又是婉转切情,卓思衡也不客气,照单全收,直当在夸自己弟弟,心里是极舒坦的,可崔逯就没有那么好受了,他本以为卓思衡目的不纯骗来舆图后只想蒙混过关,又按照细作的禀报得知他哪处题词之地都未去,却不知他哪里来的瞒天过海之能,竟真有这好些诗作来,里面的地点和风物都描述准确,连顺序都是按照之前何刺史的手书一一排好。

崔逯心又生一计,也跟着何孟春赞了两句,说道:“卓通判大造之才,文精典熟,果然名不虚传。”他取出其中一张来指给何孟春道,“就说这一首赞枯树岩的诗,大人别怪下官唐突,怕是比大人那首要青出于蓝的。不知卓大人是否最喜此处奇景,才有如此瑰言?”

他心道旁的可以行弊代笔,但没有真的去过,是不可能知道个中细节的。

“枯树岩形似枯树底若古井,料峭嶙峋在下从未曾得见,大人所题五言中‘拳曲盘盘意,额瘤坳坳叠’之句再贴切不过,其实这首在下最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那便是大人为人处世多有融融淡淡君子风,文辞亦哉,此诗却独树一帜,瘦骨支伶,清峻生寒,既蕴东野之骨,又附阆仙之神,别体别韵,若说炼字凝句,或许不如其他诗作,但若论心神合一风骨毕现,此篇堪称诸首之冠。”卓思衡说完看向崔逯,笑道,“崔长史觉得呢?”

崔逯欲切齿咬牙骂卓思衡伶牙俐齿矫饰文论,却又看何孟春那副激动到无以复加的神情,投鼠忌器,不敢多言,只能附和点头一副颓丧嘴脸:“卓通判说得是,这首的确不凡。”他再抬头去看卓思衡时,心下忽然一惊,只见这位素来温文沉静的年轻人虽然仍在笑着望向自己,可眼神却没有笑,和善垂弯的眸目冷逾冰雪,可唇角漾起的亲和又不像在装模作样。

这份古怪让崔逯一时慌乱,他不知是否自己和知州大人的来往已被眼前之人知晓,又不能确定他究竟何意,如何做到既不亲身去到各处题记之地又能拿回如此切实且言之有物的诗论来,只得在这种战战兢兢的惴惴不安当中强撑笑脸,陪着何孟春与卓思衡一同谈诗论道。

这一天结束,何孟春还未聊够,又再请卓思衡与他同席,如坐针毡的崔逯忙找个借口留两人叙谈,自己则逃之夭夭,卓思衡至席间最末时,忽然转口提及永明郡之行,回味之情溢于言表:“何大人,自安化郡南穿过浮汀山还有一番景致,尤其是永明郡治下的宋家茶园,其中有一株茶母树,巍峨旖旎翠雾茵茵,雨中凄迷不输江南府堤上柳,晴日昭昭胜过太苍原碧波荡草,当真是美不胜收。”

“竟有如此景象?我确实听崔长史说你此行还顺路到了永明郡境内,他呀,做人最是小心,担心你在那边给人留了话柄,让别郡议论我们郡上官员多事,我倒要他宽心,说你好文墨爱游历,又是头一遭来瑾州,难免贪玩些四处走动,你看,我想得果然没错,愚兄虽与贤弟相交不久又是忘年之交,但却是旷古知音,如何不识得你的心性?你去到茶园见此奇境,倒也说给愚兄开阔眼界了。”

何孟春此话倒让卓思衡心中一凛,他回来前崔逯便知道自己的行程,看来也不能太掉以轻心,不过这件事不影响卓思衡的计划,他继续依计行事道:“崔长史素日老成持重,他也是替兄长分忧。想来我不在的日子,兄长连日操劳政务,也是心力皆劳,我实在惶恐不安,不如这样,兄长你也辛苦了这一阵子,该好好松弛一下,就去宋家茶园一道,游览浮汀山美景,再看永明郡风光,如何?”

要说游山玩水,何孟春当然乐意,可他欣喜过后又是犹豫,迟疑道:“但永明郡毕竟不是我的治下,若贸然前去会不会有失官仪?”

“兄长不必担忧,宋家茶园从来没有学政以外的官吏前去,他们又不上进贡茶,没那么多规矩,同自己郡上更无往来,我与他家也有些谈论,兄长若要前往,我便给去一封信,教他们差人领您四处探看周边奇美之景,不作俗务,自然无人置喙。”

听卓思衡这样信誓旦旦,这一个月已在衙门待得不甚厌烦的何孟春当天便回家命家仆打点行装,又嘱咐卓思衡看好郡内衙门处置好公务,再教其余郡衙官吏在自己不在时务必遵听卓通判的代令。吩咐完后他心道,以后若是自己能和这位卓贤弟轮流主务,另一人便可暂时得脱于繁琐政事,高天广地四处游览,说不定还能再往岭南去探看,自己肩上的责任便轻去好多,当真是舒心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