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洲际杯决赛:第一场(下)(第3/5页)

只除了这个成功率最不高的抓板动作。

毕竟他又不认识查利总裁判,也不知道其他裁判怎么想,为了之后的国际赛场做准备,哪怕是为了冲击这场比赛的冠军,他也不能在裁判的眼里落下一个不够完美的印象。

这个动作难,难也要硬啃。

反正决赛有三场,容错率这么大,他完全可以在第一场精神最饱满的时候,去尝试冲击这个难度。

万一就成功了呢?

就算没成功,还有后面两场,也足够他去选择别的动作,再度冲击冠军。

这大概就是简对杭峰最大的影响了吧。

固然所有人都知道,技巧类依靠裁判个人审美打分的运动,都有一个印象周期,可是到了赛场上,大部分人还是会拿出自己最擅长的动作,拿下保底分后,再去尝试解锁新动作。

只有杭峰,在简的教导下,赛场的格局非常大,并不是十分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只希望在裁判的心里留下自己足够全面完美的印象。

这就是杭峰冒险去做不擅长动作的全部理由。

多么阴差阳错的误会。

要是杭峰早知道查理总裁判比赛开始前说的那些话,他就不做这个决定了。

这个决定确实为他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危机。

人类有种心理状态,越不擅长的越是畏惧,也就越是容易出现失误。

放在杭峰身上,虽然不如孙烈那样直接卡在瓶颈几年都走不出来,但是当杭峰打算去这么做的时候,身体的状态还是发生了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心脏过度渠动,过大的力量让他有一瞬间门的头晕目眩。

在半空中旋转的时候,没有任何借力,天旋地转的同时脑袋还不清醒,这不是要命吗?

血液冲上大脑的瞬间门,杭峰甚至有种自己失明了一瞬的感觉。

好在这一刻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面对问题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

就像做数学题,再难的题也要去学着解出来,然后不停的刷同类型的题,才能从陌生畏惧到熟捻于心。

所以在心跳失控的几乎同一时间门,杭峰牙根就狠狠咬在了一起,同时一口等待了半天的冷空气气吸入肺腑。

疼痛和冰冷同时抵达身体,被神经捕获,传递到中枢。

于是,即便心脏还在不受控的乱跳,但大脑却先一步地冷静了下来。

同时,有些模糊的双眼,重新变得清晰。

看着时而白色的冰面,时而耀眼的灯光,还有那灯光背后的黑夜,杭峰终于在最后一刻,成功判断出了身体展开的时机。

毫不犹豫,松开雪板,身体展开。

唔!

稍微早了一点点。

展开后不是完全的垂直状态。

没关系,还有惯性。

最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不能慌。

这一刻,杭峰身体里的所有肌肉纤维都在运作,拉扯绷紧积蓄,在那极为短暂的时间门,寻找到平衡点。

又或者说,这是一个核心力量的全面展现。

如果选手能够一步到位地完成动作,那最好不过。可要是在过程里出现失误,优秀的运动员靠核心力量也不是不能拯救。

杭峰就是在拯救自己有点偏斜的平衡感。

终于在极致地拉扯下,最后一刻成功找到了立足的点。

“嘭!”

巨大的滑雪单板与冰壁碰撞出声响,在雪谷里不断地回荡着。

这种碰撞的声音并不正常,只看前面杭峰的落地都格外轻盈,落地只有“唰”的声音,就知道其中的差距。

所以这一跳,杭峰还是有些问题的。

好在它到底是完成了。

或许有点勉强,或许有点难看,可是当他将向后抓板,且完成1620的周数,最后稳稳站在板上继续往前滑的时候,哪怕裁判们能够看出这个动作的问题,该给的完成分也要给。

完成分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分数。

U型池的满分是100分。

一共五次跳跃。

每一次的跳跃都会拿到最高20分的分数。

其中,完成分就占了一半以上,至少10分。

随后才是裁判根据实际情况,对难度进行的评分。

就比如第一跳杭峰完成的一周半,要是他敢安排在第四跳,裁判就敢只给他10分的完成分,剩下的10分技巧分一点都不给。

所以一周半,就只能放在第一跳。

在技巧分占据了5分的情况下,剩下的5分,裁判就会通过选手完成动作的高度,起落点,以及空中姿态的优美程度进行打分了。

说起来复杂。

但如果用杭峰这第四跳来做例子。

他拿到了10分的完成分,拿到了5分的难度分,裁判能够扣掉的只有“勉强”部分的分数,只能在最后的5分里扣。

而这五分,还要被高度、起落点和空中姿态分开。

所以杭峰的高度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