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二合一(第3/4页)

向外延伸最多的一处,加起来甚至都有七八个城池的距离了!

***

在城静枫的安排下,许多与水库相关的前涉准备步骤,都被安排在了边疆附近的城池里。

虽然她只将这部分活传到了火车能到的边界,但是接到各种活的人,不管是官府,还是商人,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活派送向更靠近边境的地方。

不说别的,单单是人工费,就便宜了不知道多少!

在城静枫的调度下,尽管边疆收拢了不少前来投诚的百姓,但是已经还是维持着基本的秩序,物价粮价工价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唯一有所变化的,应该就是驻守在边关的军队,变得忙碌了起来,练兵也变得更多了。

要警惕难民的成分,要随时处理难民的暴动,不过他们都没有户籍,走不了多远,也算是不难管理。

一切就这样很自然的维持了一个诡异的平衡。

从各国逃难过来的人,都无比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敢有更多的要求,毕竟理不直气不壮。

各国对这种情况都有些焦头烂额,甚至有心无力。

别说出兵还击了,连自己国家那些难民向外突围都拦不住。

即使杀鸡儆猴,也没有太大的效果,甚至加剧了向外突围的速度。

桦国西边到南边这一段,各国逃难来的百姓,正在悄无声息的承担着水库修建前的准备重任,努力换取粮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而不至于被饿死。

在桦国呆的时间越久,各国百姓们别的心思就越淡。

看着眼前这些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东西,心中趋利避害般的产生了归属感。

这种变化,火车当得起这个首要功劳。

在运送完凉州军去攻打匈奴之后,每一辆火车,就都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铁轨上。

五条几乎遍布全国的火车,同时开始运营,带来的效果,简直是肉眼可见的。

就像是曾经城静枫在凉州,用水泥路将附近的几个城池都连起来了一样。

五条主要的火车线路,将整个桦国的领土牢牢地抓在了一起。

有了火车,各种原材料的运输,都便捷了很多。

全国各地的厂房,材料运输成本这一块,几乎直接降到了原本的一半。

原价不变的情况下,盈利的速度就像是插上了翅膀。

横跨全国的交通便捷,影响真的是方方面面的。

每一条主干道上延伸出去的支线,更是让这种便利加剧了不少。

商人们闻风而来,利用火车的便利,将自家商铺开遍全国,或者将自家货物推向全天下。

游学的学子们,也有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途径。

行千里路的见闻,所学到的知识,还真的一点也不比读万卷书少。

在城静枫有意识地调控下,火车将各种京城中的发展,尽量同步到了全国各地。

虽然地域的影响导致的发达程度不同难以避免,但是也极大的带动了全国各地的发展。

尤其是原本或者贫穷,或者苦寒,或者落后的边关。

火车带来的便利,像是乘了一股风,直接从边关吹到了各个小国。

已经过来的百姓羡慕不已,努力表现,想要更好的融入。

还没能成功过来的人,想法愈加浓烈。

不过要数压力最大的,还是各国的朝廷了。

当初激动到疯狂的难民,一分为二,到边关的这一部分,已经陆陆续续到达,甚至成功跨过边境线,去往皇城的那一部分,也慢慢堵在了皇城门口。

金礼国的皇城,就像他们的国家的名字一样,被装点得看起来富丽堂皇。

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好的礼物,光鲜亮丽。

不过现在被难民围城,就像是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黄色奶酪,被黑黝黝的蚂蚁军团给包围,密密麻麻。

城里的人出不来,城外的人也进不去。

甚至在迟迟等不到回音的时候,还有原本落草为寇的人,开始煽动大家一起造反。

“这样的皇帝,我们不要也罢。”

“当初桦国皇帝从凉州起义的时候,就放言‘能者居之’,我们金礼国也要一个有能耐的当皇帝。”

“人家桦国当初干旱的范围更大,几乎干旱的范围就有我们全国这么大了,但是现在不仅好好的,还比原来日子更好了。”

“当初就不该往京城这边来,直接去边疆多好,说不定现在都跟着他们一起过去了。”

围在皇城附近的难民,情绪本来就不稳定,是带着怒气和讨个说法、甚至是造反的心来到皇城脚下的。

现在被一挑拨,愈发地怒火中烧。

有极端的人,甚至提出了放火烧城,然后他们上位,直接投奔桦国的想法。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降低的气温没有降低难民的躁动,形势反而更加严峻了,朝廷的压力也一天天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