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到姑苏(第3/4页)

几个孩子一起从马车往外瞧,张知鱼从来没来过姑苏,一路上都新奇得很,外头叫卖不觉,各种零食花糕,到处都是。

比起亲民的南水县,姑苏城更显古城风韵,一光看高大的城门,就知道要厚重得多。

夏姐儿靠着李三郎,什么摊子路过,她就要买什么,什么三文钱的蚂蚱,九文钱的包子,零零碎碎地买了一堆,惹得周围的小贩都往她马车跟前喊,张阿公看着这孩子身上还有钱,眼泪都要出来了,心道——小兔崽子,等回去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夏姐儿兴高采烈地咬着糕,惊道:“也没有娘做得好吃呢。”

李氏哈哈大笑,道:“也就这张嘴,回回都能讨得命来。”

张知鱼尝了半个就不吃了,姑苏的口味儿更甜些,她有些吃不惯,顾慈确爱吃甜,见她吃,便接过来自个儿吃了。

这是水晶包,他也不怕吃撑了胃里难受。

又过了几刻钟,穿了几条巷子,人群的喧嚣便小了很多,四周的屋瓦都高大起来。

等进了没得人声的深巷,顾慈看着外头的大门,就笑:“到我家了。”

顾家的宅子不算大,一共只有三进,还不上他们在南水县的宅子,但地段却好,四处住的都是达官贵人。

顾慈深吸一口气,跟着娘一块儿打开了关了七年的大门,当年他回城里考秀才,也没有住在家里,当时他只有娘。

母子两个都不想回这个家,如今么,顾慈看着已经带着货进门的李三郎,和正跟妹妹说话的鱼姐儿笑。

热闹闹的一群,他和娘再也不怕里头寂寞啦。

张知鱼跟着顾慈穿过几道垂花门,径直去了正院,姑苏的宅子景致都好,但没人住着就显得有些阴森。

尤其院子里杂草已经有些深,看着更怕人了,幸好张家人都是做惯了活的,见着里头的景色便熟门熟路地拔草的拔草,扫地抹灰。

阮氏站在正门上朝两人招手,顾慈拉着鱼姐儿就要走,见她脸上都是灰,便伸手抹了一把,阮氏就见上头又多了一片黑,瞪儿子一眼,用帕子擦着鱼姐儿的脸,看哪都干净了,便将几人带到门边。

张知鱼看到上头有很多陈旧的线,还写了小字——阮珍十五,玉十六。

张知鱼一下就知道是身高线,她在现代的家倒是会做这个,但古代就不能了。

虽然是这么微小的乐趣,但对穷人家来说也可能酿成损失,阿公爱惜木头,从不让她们在上头刮蹭。

小时候张大郎异想天开在树上给她们划了线,愁得阿公直叹——大瘟猪生小瘟猪,这个家等他蹬了腿儿,迟早得完蛋!

张知鱼很有些遗憾自家没做这件事儿,便在上头找慈姑,夏姐儿眼力极好,蹲下来指着一条线说:“慈姑好矮哦。”

顾慈看着夏姐儿道:“是,你生下来就是个长丝瓜。”

夏姐儿立刻跟阮氏告状,阮氏果真拍了儿子两下,骂道:“再欺负人,今晚就别吃饭了!”

夏姐儿摸着肚皮道:“又不是杀人放火,怎么不让人吃饭,不吃饭也太造孽。”

阮氏更看儿子不顺眼了,顾慈讨得娘一顿骂,张知鱼哈哈大笑道:“该,谁让你说我妹妹。”

顾慈一个也惹不起,只好说了三声“我是矮子”赔罪,二郎挤在里头。跟大伙儿一起凑头下去拿狗眼瞧。

张知鱼看到一道痕上头写了四个字——慈姑一岁。

顾慈已经有些记不得小时候的事了,但看着痕迹很快就想起往年的场景,怀恋道:“爹在的时候每年都会给我记。”

但所有印记都停在了最上方,张知鱼摸着上头已经不那么有力的线,在心底念道了起来。

慈姑五岁,珍娘二十二,玉二十三。

“从今天起,这条断了七年的线又续上了。”阮氏看着两个孩子,叹道:“以后就交给你们了。”

顾慈如今长得比阮氏都高了,她做这件事已经有些费力,顾慈便掏出小刀,自己在上头记了下来道:“今年小鱼十五岁,我也十五岁,娘三十二岁,爹冥诞十岁。”

写完了,顾慈便看着爹的横线道:“我原来已经比爹高了。”

话说到这里,已经不能再深,李氏看阮氏脸色不对,忙拉来她一起做菜。

李三郎从外头愁眉苦脸地进来,他刚刚去打听了一圈,周围的人家可都是官,这宅子也不是那么好买的,心里担忧顾家回了老巢又让张知鱼嫁过去,想在外头买座大宅,当然前半句他没说。

顾慈道:“我们以后不一定在这里住,先不要买,比起姑苏,我更喜欢南水县。”

张知鱼也点头:“这里的巷子门户紧闭,都没那么热闹,怪不习惯的。”

但宅子还是要买,张知鱼道:“以前阿公和老胡大夫一块儿住在姑苏,阿公回南水县时老胡大夫把宅子都卖了给他做盘缠娶亲买宅子,阿公想了一辈子要回苏州,我估计就是舍不得那个宅子,怎么说我也要给他买回来。将来他看不动病了,我们带着他时常来玩儿,岂不是快活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