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到姑苏(第2/4页)

李氏看着她笑:“小滑头,谁说让你跟着走了?”

夏姐儿大惊失色,结结巴巴地开始给自己找理由。

张知鱼见妹妹两句话就被娘弄得忘了自己的话,扶额,道:“娘不跟我们一起去?船菜可以停一阵子。”

夏姐儿回过味儿,立即不再纠结给自己找出门的理由,看娘:“对,关了门大家一起走。”

李氏拍两下大女儿的背,拒绝:“怎么走得掉?船上还有拿工钱的小工,我走了她们怎么办?”

白发钱的事,除了年节上做员工福利,其他时候李氏是不干的,这在她的观念里叫——冤大头。

张知鱼道:“人到了年纪就得休息,娘何必这么累?就是换了铺子,我也养得起娘,如果是为了赚钱,娘已经不用再做它,若是喜欢做菜,在哪里不是做?”

在古代,李氏的年纪已经不算小了,还这么卖命做菜,张知鱼有些舍不得:“船坊以后不如给了月姑,娘要大船我还可以再买,就是田里的出息也够娘好好过后半辈子了。”

“才做了官儿,口气就牛起来了。”李氏心里高兴女儿贴心,但她自个儿还是喜欢做菜的,不过日日片刻不停地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只是让她放了活计在家耍,那也是万万不能的:“哪有女娘不做活,可不得成个懒货,再大的家业都得败了去。”

张知鱼皱眉道:“娘能败多少钱?家里有我有夏姐儿,你和爹不想做事儿了就不必做,人活一世怎能日日操劳,跟牛有什么分别?”

李氏神色迟疑,她也不是不想玩儿,但从小到大,沈老娘教她的就是要勤快,勤快的人才能活得更好。

她当了娘也是这么教两个女儿,自己身体力行,何曾休息过一日,大半辈子的观念却不是想变就能变得。

张知鱼不怪外婆,她只是更心疼家里这些勤劳的女人,家里困顿又不勤快是等死,但张家跟从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她已经有能力让这个家老人不用操劳就能安度余生。

李氏给女儿一说,自己也渐渐型过来,叹道:“还是从前苦惯了,有的吃就觉得是好日子,再想不到自己还能玩儿。”

夏姐儿这才知道娘心里从来没有玩这个字,立即心疼道:“以后我的俸禄都给娘,娘不要心疼。”

不会玩儿的人多可怜啊。

李氏给两个女儿说得意动起来,但叫她放弃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铺子那是不可能的,暂时出门儿休息倒是可行。

张大郎听了就很嫉妒,他是衙门的人,想出门儿休假那是痴人说梦,最多也就是将人送上船而已。

若是以往他还不放心,如今李三郎和张阿公都得跟着去,还有小关公公和夏姐儿在,张大郎便没那么担忧,只嘱咐夏姐儿:“有人欺负家里,要狠狠打回去,知道吗?万事有爹在,不要怕。”

夏姐儿拔下腰间软剑,极快耍了两招,叉腰道:“放心吧爹,就是欺负二郎,我都打得他满地找牙!”

张阿公抖着腿道:“还撑腰子呢。只要他在外头成了或不报出我们名号,那就谢天谢地了!”

张大郎也开始担心起小女儿闯祸的事来,夏姐儿愤愤,对阿公很不满,立即跟王阿婆告了一状,掏了这老钱串子的二道窝。

兔子精心头痛得滴血,对煨灶猫更恨了——准是这小子说漏了嘴。

坑人无数的夏姐儿表示,俺们武林高手还用打听?也太跌份儿!

张阿公最后干干净净地上了船,除了几件衣裳什么也没带走,一路上都得蹭孙女的钱花,威严大失,也不乐跟几个小的拌嘴了,不住地看佛经修身养性。

张家租了一整条大船,牛哥儿和大桃留在南水县考试,小伙伴里来的只有顾慈和张知鱼。

赵聪和成昭还在等成绩,得出来了才能过来,赵聪是要正经走武举的,到时就一直待到明年再考。

当然成昭只是陪太子念书,想混个武秀才,当然要是连武秀才都考不上,也就不用来苏州玩儿了,狄夫人说家里已经为他准备了南方长满毛刺的水果,打算让他在家跪着算账本。

南水县离姑苏不算远,大家在船上走一二日也就到了。

张家的孩子都没出过南水县,看什么都新奇,夏姐儿万事不怕,水匪又给衙门剿了一通,她更耍得开了,还在抓了几尾活鱼给娘片成火锅吃。

水上湿气重,李氏做得微辣,大伙儿坐在夹板上吃得满头的细汗,吃完了小关公公便和夏姐儿一起捞鱼,一船的人都看得新鲜。

就连李氏都赞:“不错,以后至少可以做个卖鱼的,也不会饿死了。”

张知鱼拉着顾慈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近的姑苏城。

顾慈看着城门,高兴地道:“到姑苏了!”

码头人多眼杂,两家子都是女娘多,李三郎特意去租了几辆马车带着大伙儿往顾家老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