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3/4页)

康熙也知道。

所以他才会御驾亲征,率领禁军督战,就怕出现这种事。

可惜,中途他生病返回,前脚一走,后脚福全就压不住八旗将领,“稀里糊涂”放走了噶尔丹。

胤礽一边哄着弟弟们,一边想,汗阿玛记了他二十年的“探病时面无忧色”,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迁怒吧。

那时年少天真的自己,并不知道汗阿玛那次生病将会造成多大问题,引发多大危机。

他只是欣喜于汗阿玛的病原来不重,松了一口气,对汗阿玛承担的沉重一切一无所知。

回看第一世,他满脑子都是皇位,看不见百姓,看不见大清,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变革。虽这就是一个封建王朝太子的局限性,不能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汗阿玛。

谁让他是汗阿玛亲手养大,儿不教父之过。

但事实就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合格的储君。

这一世,他想当一个合格的太子、合格的储君。汗阿玛没能成功督战的征伐噶尔丹,他替汗阿玛完成。

即使现在的噶尔丹比他第一世中强大许多,他也会毕其功于一役。

大清正在上升期,需要休养生息,撑不住长期的征战。

法国为什么越打仗越衰弱,英国为什么越打仗越强盛?因为法国打的是陆地战,陆地战就会耗费无数性命、物资;英国打的多是海战,消耗比陆地战少许多。

这就像是现代战争中,能海军威慑、空军轰炸能解决的事,就不会派出陆军。

陆军只要上场,就一定会损耗国力。

征伐噶尔丹,要供养十万人的吃喝用。这天价军费,就算未来能从准噶尔汗国拿回来,但也需要时间将准噶尔的资源消化。

如何让战争谋夺的利益大于战争的消耗,是一个需要详细计较的询问。

胤礽送走所有弟弟,又将胤祥哄睡着之后,抱着刚洗完澡香喷喷的弟弟,开始胡思乱想。

文科生真是废物啊。要是他能手搓现代武器,搞出飞机坦克什么,一定先平噶尔丹,再灭朝鲜,后扫倭国,收新大陆于囊中,最后荡平欧洲,建立全球一统大清国。

胤礽在胡思乱想中睡着,睡着时脸上带着略带猥琐的美滋滋笑容,时不时还挥一挥手,好像已经成为地球球长。

醒来后,胤礽叹了一口气,回味了昨晚上梦中的爽快,继续面对现实。

康熙还把胤礽封闭在东煌宫里,但不阻止小阿哥们来探望胤礽,并告诉胤礽前朝的事。

胤礽知道康熙又做了一件“头铁”的事。

康熙在朝堂上宣布太子会御驾亲征后,直白地表明他知道有些人想要利用这个机会逼宫篡位。

“如果太子出事,朕会挨个杀光反对太子、反对朕的人呢。朕不需要看到太子被人谋害的证据,杀得多了,朕总会杀对人。”康熙表情阴鸷道。

群臣在康熙的威胁下浑身颤抖,面如土色。

史官骇然。

皇上一直很重名声,虽然杀了很多人,但言行中一直都是向着仁君努力。

若这句话出现在史书中,皇上岂不是成了暴君?

正在修《明史》的大臣更是出现了幻觉,好像坐在龙椅上的不是大清皇帝,而是那即便已经成了史书记载的文字,仍旧让他们不寒而栗,让他们恨不得用文字将其挫骨扬灰的大明洪武皇帝。

大清皇太子已经如同副君,皇帝已经将自己的皇权分了一半给太子,群臣忠于皇帝的人,也都忠于太子。

若是太子死了,皇帝不仅会愤怒地杀光反对太子的人,让那群可能谋害太子的人为太子陪葬,也会杀掉一批忠于太子的人,为新的太子铺路。

到时候,朝堂中恐怕会空一大半。

太子绝不能出事!

朝臣们争先恐后上奏,请求皇上三思,别让太子出征。

一些大臣言辞激烈,指着明珠和索额图骂,说朝中有奸臣,若太子出征,一定会谋害太子。

明珠和索额图就当没听见。

没办法,卧底卧成了老大,他们也很无奈。

康熙很想顺着朝臣的话,不让太子出征。

但他明白,太子明白,连小阿哥们都明白。若他和太子没有去前线督战,就无法压着那群八旗将领好好打仗。

军队还未改革完成,新军只能作为尖刀,无法承担起大兵团作战的所有责任。

这次征伐准噶尔之后,康熙就会雷厉风行对八旗军队动手。这时候,他和太子都只能忍耐,只能冒险,才能把他们父子二人殚精竭虑创造的大清盛世延续下去。

在朝堂中发了一顿火,威胁完群臣之后,康熙终于时隔多日来到东煌宫中。

胤礽没有下跪,而是冲上去抱住康熙。

康熙本想板着脸,但鼻头一酸,双臂颤抖着回抱住胤礽:“保成,你和保清都要活着回来,不要受伤。若你和保清出事,阿玛真的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