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3/6页)

这种东西写下来后,就要立刻烧给故去的人,不能就这么放在书房,也不能以其他方式处理。

宋佩瑜站到宋瑾瑜的位置,提起笔后却满心茫然。

不知不觉中,将宋瑾瑜写下的挽联抄写了下来。

宋瑾瑜摇了摇头,紧绷的面孔上终于浮现笑意。

他伸手在宋佩瑜的肩上拍了拍,示意宋佩瑜将写的那份挽联拿在手中,两人一同赶往祠堂。

随着火盆中越来越旺盛的火苗,宋佩瑜知道了许多他从前不知道的事。

当年他们的父亲宋良辞奉庆帝的命令,护送贵妃所出的三皇子去恒山祭祀。

三皇子突然暴毙,宋良辞难辞其咎。

为了避免庆帝将丧子之痛归结到整个宋氏上,宋良辞选择自裁保全家族。

宋佩瑜小时候曾听过宋瑾瑜与宋老夫人的对话。

宋良辞不是怕庆帝怪罪整个宋氏而自裁,而是庆帝以整个宋氏的安危逼迫宋良辞自裁。

庆帝不想背负逼死臣子的恶名,才故意让人将‘宋良辞怕庆帝迁怒宋氏才自裁’的消息,传得满城皆知。

最后又逐渐变成宋良辞辜负庆帝的信任,内疚之下自裁。

真正将宋良辞逼死的庆帝,将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过错全都堆积到已经自裁的宋良辞身上。

好在庆帝还算信守承诺,宋良辞自裁后,他再怎么在朝堂上挑剔宋氏族人,都只是想让宋氏族人辞官,没想过要人性命。

直到贵妃成了太后,她一手扶持出来的皇子变成燕国孝兴帝后,宋氏的日子才变得如履薄冰。

这些都是宋佩瑜结合多年所闻所见,推测出当年三皇子暴毙后所发生的事。

宋瑾瑜告诉宋佩瑜,前年宋景明的长子十岁生辰,他想找些宋良辞留下的东西给长孙。

仔细整理宋良辞的遗物时,宋瑾瑜在宋良辞收集的古籍中翻到封字迹潦草的信。

信封上写着‘瑾瑜吾儿亲启’,里面是宋良辞生前从未说出口的话。

三皇子根本就不是无缘无故的暴毙。

在去恒山的路上,三皇子的身体就每况愈下。

宋良辞曾多次传密信回洛阳,请求庆帝允许他们折返,或者暂停下来让三皇子养好身体后再启程,庆帝却从来都没同意过。

庆帝非要让逼死宋良辞,也不是因为三皇子的死,而是因为宋良辞亲眼见到昭和长公主抱着三皇子已经开始腐烂的尸体痛哭吾儿。

昭和长公主还亲口质问宋良辞,为什么没保住她的孩子。

宋佩瑜无声握紧手指,脑海中快速闪过有关于燕国昭和长公主的信息,失声道,“三皇子是庆帝与昭和大长公主的孩子?”

庆帝又不是永和帝,只有重奕一根独苗,甚至连丹琼公主都能忍得下来,一心一意的盼望着肃王有子,不至于让重氏的皇位断绝在重奕手中。

庆帝自己就有十多个儿子,还有三四个异母所出的亲兄弟,怎么都不可能升起让妹妹的儿子越过他的亲儿子,继承皇位的念头。

宋瑾瑜又往火盆里添了把黄纸,声音不知不觉间变得沉闷了许多,“当年贵妃与昭和长公主同时产子,却正好赶上庆帝高热,大部分太医都被叫去庆帝那里,贵妃和昭和长公主处都只有一名太医守着。”

贵妃生子,就是自小备受庆帝宠爱的三皇子。

昭和长公主生女,破例封延庆郡主,出嫁时十里红妆,比庆帝的许多公主还要风光。

宋佩瑜跪在宋瑾瑜身侧,心头突然升起滔天怒火。

所以庆帝与同父异母的亲妹妹乱伦,生下三皇子。

三皇子小时候没出现异常,二十岁后却身体每况愈下。

庆帝让三皇子代替他祭祀恒山的时候,未必没有希望三皇子能死在外面,别让朝臣们发现端倪的心思。

宋良辞和宋氏却成了庆帝这桩荒唐事中最为无辜的炮灰。

等到火盆中的火焰彻底熄灭,宋瑾瑜才伸手揽住宋佩瑜的肩膀,低声道,“我与你说这些,不是想让你做什么。如果陛下最后同意你与殿下去燕国,我只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不仅要防备孝帝和太后,也要防备昭和大长公主。”

自从见到那份信后,宋瑾瑜才醒悟,当年在燕国时,昭和大长公主为何会对宋氏使出许多毒辣手段,甚至不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时他还以为昭和大长公主是想讨好太后。

如今想来,对宋氏出手最疯狂的太后才是最大的笑话。

太后可不是只有三皇子一个儿子,她还生下过七皇子,却在三皇子与七皇子同时遇到危险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救三皇子,放弃七皇子。

宋佩瑜歪头靠在宋瑾瑜的肩上,沉默良久,才轻轻的点了点头,“我不会冲动行事。”

他最多是找机会,好心提醒燕国太后,她这么多年一直在做认贼作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