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2/5页)

那些字就写在红灯笼上,一共两百盏不停移动位置的红灯笼,要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字,还要准确无误地将灯笼射下来,这谈何容易?

因为灯笼在不停移动,所以考生要一边骑马追逐,一边射箭,更是难上加难。

这一题江令宛能像第一题那样顺利吗?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江令宛并不紧张,她神色如常,迅速走到一块题板前,伸手将上面的布拽开。

题板上画着一副画,画上写着题目:根据画作内容猜一句七言诗。

江令宛身影一动,人已后退两步,整幅画卷映入眼帘。

这是一副山水画,两岸万峰磅礴,重岩叠嶂。连绵的山影,围绕着浩浩荡荡的江河,水上雾气蒸腾,山间云雾缭绕。

远处江流曲折湍急,幽深秀丽;近处潮平岸阔,宽广的出奇,两点白帆仿若蝴蝶大小,落在水上顺流直下。

看到画卷的一瞬间,那句诗立刻浮现在江令宛的脑海。

这是诗仙李白流放赦免路上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飘逸灵动,轻松明快,朗朗上口,一直备受好评,而答案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随着江令宛拿起弓,背起箭囊,观众席上的众人也开始紧张起来。

从五十步开外的地方骑着马射灯笼,而且不止一箭,这太难了,宛卿能做到吗?

江令宛纵马疾驰,来到五十步开外的地方,搭弓上箭,随着“嗖”地一声,灯笼应声而落,辅考立刻捡起灯笼高高举起,上面是一个大大的“轻”字。

此时观众席上有人喊了起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没错,正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宛卿,宁贼追上来了,快射,快射!”

宁轩答完了第一题,开始看第二个题板,眼看就追上来了。

场上被江令宛折服的观众十分紧张,大喊大叫提醒她抓紧时间。

江令宛没有继续答题,而是转头去看宁轩的题板。

场上一片哗然:

“快看,江令宛给宁轩放水了!”

“她故意不答题,就是对宁轩余情未了,想让他一马。”

有人赞叹:“佳人如此深情,夫复何求啊!”

有人冷嘲热讽:“枉你们给江令宛呐喊助威,她还不是对我们宁轩情有独钟。”

有人咬牙切齿:“宁贼!我恨不能生啖尔肉!”

场上的这些并没有影响江令宛,她之所以停下来,不是因为她想给宁轩放水,恰恰相反,她想赢宁轩。

这就要从赛制上说起了,第一题都是大家内容不一样,却都是五言诗,可第二题,就要看运气了,有五言诗,也有七言诗。

而第二题评分不仅要看时间,还要看射出去箭的数量。

江令宛这一题的字数是七个字,而宁轩第二题的答案是五个字。

就算江令宛七发七中,一次都不失手,也要射出七支箭。

若宁轩失手一次,那也不过六支箭。

按数量算的话,宁轩用箭数量少于江令宛,这一点上他的分数是要高于江令宛的。

这倒不是不公平,而是赛制一直都是这么设置的,这样的话,比赛也更有看头。

江令宛停下来,就是想赢。

她既然要赢,可不单单是时间上,她要时间、数量都压过宁轩。

因为她乐意!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两个方法,要么干扰宁轩,让他屡次失误。这个几乎不可能。

那就只有第二个方法了。

江令宛拿定主意,立刻追着灯笼疾驰起来。

这时候,宁轩已经骑马赶上来了,并迅速射出第一箭。

有人痛心疾首,欲哭无泪:“宛卿,你真的要让宁贼吗?”

此时,江令宛已经绕着灯笼跑了两圈了,却迟迟不射箭。

陆明珠睚眦欲裂,气得直跺脚:“江令宛,你要是敢让,我便将你大卸八块!”

程静昕十分冷静:“不是,宛姐儿绝对不是要让!”

随着她这句话一出口,江令宛抽出一支箭羽,搭起弓,拉起弦。

然而大家觉得,她拉的不单单是弓弦,还有所有人的心弦。

大家的人也随着离弦的箭羽直奔灯笼而去。

这一箭终于射了出去,却是噗噗两声,两盏灯笼落地。

众人愕然!

是失误?还是故意放水?

辅考捡起灯笼,一左一右高高举起,按捺不住浑身的激动:“江令宛,一箭中两。分别是舟、已二字。”

舟、已,这两个字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里面的字,不是失误,不是放水,她是超常发挥!

这下子,不仅拥护江令宛的人,就是其他考生的拥护者也坐不住了。

观众席上十之有九的人都站了起来,因为太震惊了。

这种情况下,一箭双雕,还没有错误!

江令宛,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胆子太大了,运气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