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5/6页)

什么原因?肯定是挨了打,不好意思来上班呗。余国辉这个人,本事没有,好面子倒是跟余大庆有得一拼。

余思雅自然不会帮他兜底:“这我也不大清楚,任厂长,你按厂子里的规矩办,不用顾忌我。咱们养殖场员工要是无缘无故老是请假,那咱们也是要扣工资的。”

“有余厂长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任厂长听懂了她的暗示,笑着道。

双方又聊了几句,余思雅以要去其他厂子为由,跟任厂长道了别。

出门后,王书记问:“你说他知不知道今天的事?”

余思雅耸了耸肩:“那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嘛,我都来采购水泥了,任厂长这么聪明,还猜不到吗?”

王书记失笑:“有道理。”

这天下午,两人又相继拜访了好几家相关单位,搞定了原材料的问题,这才回去。

因为王书记要忙着秋收的事,余思雅决定自己监工造饲料厂,不过人手还是公社帮忙招的。

第二天一大早,材料就运了过来,余思雅找到施工队的工头,直接说道:“厂房先不急,先将仓库建起来。”

因为耽搁了十几天,很快就秋收,再先建厂房后建仓库已经来不及了。余思雅准备先把仓库建好,收购一批玉米再说。

这个年代的人有个特点,集体荣誉感很强,加上有人盯着,而且只建一层,工人们的速度很快,第一天就把地基打了起来,一个星期后,三座仓库的基本框架有了,就还剩地面和墙壁需要处理。

余思雅便让马冬云去盯着,她开始忙其他的事,第一件就是准备钱,因为大规模收购玉米,这个资金需求可不少。而且这次牵涉几十个公社,养殖场也不能赊账,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慌。社员拿不到奖励金,也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动荡。

哪里都要花钱,必须得算好了,不然一旦资金链断裂就麻烦了。乡下人保守,而且她已经向县里的银行贷了好几万,还没到期,现在又去贷款,麻烦不说,还会被许多人盯着。

余思雅便把主意打到了省城的银行。

抽了个空,她直接带着材料去省城,让楚玉涛陪她一起去贷款。

这次贷款余思雅是以要在省城建厂房为名,准备了两个门市部的相关资料,还有清河鸭养殖场的厂房面积,固定资产等相关证明,以展示他们有还款的能力。

她这些厂房、机器和门市部都是固定资产,有了资产证明,再加上现在这时候很好贷款,余思雅申请的二十万贷款第二天就被批了下来。

余思雅给楚玉涛留了五万作为建厂房的费用,其他的十五万全带回了乡下。

这时候,乡下的玉米也进入了抢收阶段,怕下雨影响到玉米的收成,王书记亲自下乡,挨个大队巡视,鼓励大家加班加点将玉米收起来。

玉米从地里收回来之后,还有两个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晒干,二是脱粒。这会儿乡下没有玉米脱粒的机器,全靠人手工将玉米粒剥下来。

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连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都上场了。王书记在广播里不断地鼓励大家,还再次强调了三月许下的奖励政策。

有了奖励这根胡萝卜吊着,大家干劲十足,就连不少厂子里的职工晚上下班回去也跟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剥玉米。

五天后,相继有小队完成了玉米的脱粒和晒干工作。

王书记亲自带着公社的干部去验收成果,她还邀请余思雅一块儿去,但被余思雅给拒绝了。

这个事情枯燥又耽误时间,一个小队一个小队的轮过去,估计每个几天完不了工。

为了方便运送粮食,余思雅从厂子里调了一辆货车过去。每个小队,称重后留下往年分的玉米份额,余下的分为两份,一份上交完成纳粮任务,另外一份就直接运了清河鸭养殖场,按照比粮站收购价高一厘的标准卖给清河鸭养殖场。

这个过程,公社干部,大队会计和小队长以及清河鸭的杨会计都会在场,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公开透明,以免出现腐败问题。

三天过后,清河鸭养殖场的仓库已经不够装了。饲料厂的仓库虽然建成了,但还要晾晒十天半月,蒸发掉墙壁和水泥地里的水分,才能让粮食入库,不然容易发霉变质。

更要命的是,其他公社也迎来了大丰收,多余的玉米怎么处置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也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卖给粮站。可梅书记和各公社书记都不愿意,他们把粮食卖给了粮站,后面想买回来,还得要指标,太麻烦了。

而且清河鸭养殖场已经放出了消息,饲料厂的收购价比粮站高一厘。可别小瞧这一厘,这会儿一斤玉米也就一分钱左右,多一厘可是高了10%,算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