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第3/4页)

她笑道:“换一个。”

林玉婵心里有点不明白。这时候男人不是应该呼呼大睡吗,怎么他时常显得精力旺盛,思维照旧敏捷,反倒是她眼睛快睁不开了……

苏敏官不听她指挥,拇指捏她耳廓,我行我素地说:“来的是宝顺洋行的英国助理。”

林玉婵“嗯”了一声,睡意飞走一半,臂上泛起应激的粟粒。

“没大事。”苏敏官平平静静地说,“达记棉花行是商会成员,宝顺花七便士一磅,买了他们的几千包棉花,转头发现棉花包里掺了水。”

林玉婵“啊”了一声,彻底被这睡前故事吸引了注意力,从他胸前仰起脑袋。

“真的?太过分了!——等等,价格什么时候涨到七便士了?今天下午?”

一句话信息量太大。她先专注主要矛盾。

棉花掺水,虚报重量还在其次,这种棉花根本运不到欧洲,过了赤道就得烂干净。

“洋行的人不想打中国官司,因此找到商会,想私下里谈个赔偿。”苏敏官喉头微颤,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当时你和几位理事都不在。我正好闲着,就帮忙说合了一下。你别见怪。”

打官司劳民伤财,损害名声,因此商户间有“生不入官门”的俗语。若有矛盾,很多时候都喜欢选一些德高望重的中间人帮忙说合。随着义兴商会规模渐大,慢慢的也开始有了调节纠纷的功能。

不过,调解洋商和华商之间的纠纷,还是头一回。

苏敏官虽然几近赋闲,但事情送上门,还是忍不住技痒,当了一回老大哥。林玉婵相信他的能耐,当然不怪。

不过她还是有点不安,问:“结果怎么样?”

“我让达记全额退了款。达记的老板不忿,跟我吵了半日。下次商会例会,可能会有人以此对你发难。你做好准备。”

林玉婵苦着脸,翻个身,被这“睡前故事”弄得彻底睡不着。

苏敏官这时候才觉出歉意,抚摸她滑溜溜的肩膀,轻声请示:“要不再讲个别的?”

------------------------------

“林夫人,这太过分了!今天您不解释清楚,我们全退会!”

商会例会上,几个不同行当的外贸商人同时发难。

“咱们商会组织的初衷,就是对抗洋人的垄断围剿。为什么那日洋人找上门,你们反倒帮着他们说话!这叫背离初心,很危险的!”

商会平稳运转日久,除了最初那次暴民堵门,林玉婵很少像今日这样,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这并非苏老板一人的意见。”她耐心等众人火气降了些,才井井有条地说,“我已找过几位理事,都达成了一致。咱们商会的守则里,是不是有‘信誉至上’这一条?达记花行手下伙计做事糊涂,罔顾信誉,让洋人抓住把柄,咱们若包庇,日后还不是全体华商信誉受损?况且达记的老板已经接受了这个仲裁结果。宝顺的洋人也表示谅解,言明日后会继续和他们合作——这是皆大欢喜之事,还请诸位把眼光放长远些。”

好在她已经提前听过“睡前故事”,有所准备。第二天就紧急联络了大部分商会理事,统一了口径。

席间有人稀里糊涂一通劝。反对的浪潮歇了三分,可也有人嘀咕:“那也不能让达记全额赔啊,起码里头还有好棉花不是?”

苏敏官忍不住笑了:“人家洋行白白损失人力,一包包拆开来清点,有这工夫他们少赚多少钱,他们也不是全无损失啊。”

“苏老板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金盆洗手了,可忘了做买卖多辛苦……”

苏敏官有自己的原则。过去广州十三行的红顶商人,之所以能获取巨利,贪婪和敏锐当然是首要因素,但也得益于“信誉至上”的行规。若有不合格产品无条件退换,让洋人放心跟中国人做生意。

可是随着大清开埠,外贸交易数额指数级增长,华商的素质开始良莠不齐。掺假造假的案例比比皆是。牌不对货,货不对价,短斤短两,优劣掺杂……迫使西方国家制定法律和监管体系,和海关一起打击伪劣产品。

十三行倒了,中小茶商开始系统性掺假,用矿物和药料将劣茶增色增香,用茶叶渣和好茶混合降低成本……以致洋商采购茶叶时慎之又慎,催生了各种质检标准;

如今棉花价格一路飙升,洋行收得多,难免有打马虎眼的时候。

大部分华商都是小本生意,外商纵然受骗,损失也不多。又不愿承担本土诉讼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通常也就自认倒霉。

可是这种一点一滴的劣迹,日积月累,对华商信誉的损害是毁灭性的。

一个脾气和蔼的老掌柜站出来,给这个年轻的商会理事长夫人上课:“我知道,您事事要求完美,觉得做买卖就该清清白白,一文钱都不能诓别人的。可林夫人您不知道,当年洋人跟咱们打仗的时候,怎么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把咱们中国人当蚂蚁一般踩在脚下的。如今他们仗着各种特权,贪得无厌地赚咱们中国人的钱,咱们还跟他们学什么公平竞争?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才是咱们的原则。洋人欺负咱们那么多年,咱们凭什么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也头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