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

有的学生说:“大学老师鼓励制新,注重宏观,不注意细读。这样打破了中学教师长期培养出的思维定势固然好,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考研考博,而且绝大多数的本科生都将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那时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又该如何教学呢?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虽然现在的语文试题越来越开放,但就拿《狂人日记》来说,‘救救孩子’和‘孩子不可救’两种观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标准答案里。”

看了学生作业里的这番话,我想这个学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只是思维狭隘了点。我的回答如下。

其一,墨守成规要不得。之所以说中国现在出不了高端创造性人才或大师,就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多年,学生都在罐头一样的教学与思维方式中度过了大好年华,从小就缺乏自由,又如何发展个性?又如何创造?你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痛苦,难道还要延续这种痛苦吗?像你所说的“墨守成规坑害孩子”?

其二,大学教育重在思维。如果不这样想,你根本就不用到大学去提高境界,去开阔视野,去锻炼能力,索性就天天做中考题、高考题算了。不考研考博更应需要有好的思维,否则中国教育就更加没有希望。

这就像有的学生问:“老师,我们又不是硕士博士,为什么要写论文?”他以为写论文只是硕士博士的事情,其实很多工作都需要写论文或者相关思维,而且他这种说法很肤浅,很狭隘,也不合逻辑。按照他这种逻辑,我反问:“你又不是猫,为什么要吃鱼?你又不是鸡,为什么要吃米?你又不是兔子,为什么要吃青菜?”其实,很多思维的东西是相通的,写论文可以训练思维的多方面。思维的清晰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清晰性与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习、工作中看问题的深刻性透彻性,思维的细致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细致性,思维的多样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灵活性丰富性。如果不不这样想,人就从小到大都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是一个罐头,这样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社会不稳定,难以可持续发展,这样你愿意吗?

其三,大学创新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且不说国外的大学,我们以前上大学包括你们现在上大学,不少老师都是鼓励创新,注重文本分析的,而非你所说的只注重宏观,不注重细读。我有的朋友以前也教过高中,但是大学所看的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对中小学教学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这就是教育界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中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而要有一池塘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还只是量的区别,其实还要有质的区别,就是一般而言,教师的水平应该比学生更高更强。当然这不排除有的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比教师更高更强。

其四,你如何取舍?“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

一是,你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样的思维的确很狭隘很功利。你可以去看看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它会对你,对所有中小学老师有启发。

二是,作为中小学老师,你做一些探索是绝对可以的,也是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我有的朋友就是如此。这就看你如何协调如何思考,如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或答案的可能性,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很深刻,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考试分数是否真的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那么重要呢?无论是教育家、社会学家还是我们自己,只要眼光放开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学生小学时候考试分数很高,进了初中就厌倦了,因为学校还是那样的教育模式,有的勉强撑到高中,成绩却回落不少,因为的确厌倦了。而有的虽然分数暂时不高,但是思维、心态、课外阅读都不错,反而后来居上,而且为人也没有那么死板。

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与积累。就拿普通的我来说,如果我那时候缺乏课外积累,就没有现在的我。

再看历史与现实,钱钟书数学不及格,不妨碍他成为大师。韩寒几门挂红灯,不妨碍他写作能力的发展。虽然他也只是大众娱乐文化写家,不是纯文学作家,水平不能过度拔高。马云勉强进了省级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本科,但是发展不比北大毕业的俞敏洪等弱。

再看看我们进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很会考试,还得了国家奖学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找的工作还不如成绩中等的学生找的。就拿我一位朋友来说,他考试不行,但是这不妨碍他的发展。他的学历是函授本科,但他在大公司且管着一帮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尤其是到了硕士、博士阶段,更是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有的考试第一,研究能力却可能倒数第一,就是因为其养成了考试思维,而非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