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

所谓大学,就是让你感受了人文精神之后,再以强大的内心到社会中去战斗闯荡,去敢爱敢恨,去有思有容,把自己铸造成器。

那么,我们上大学为了什么?

其一,基本目的就是就业。不要说什么大理论,如果大学毕业你没有工作,对于中产阶级家庭可能暂时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般家庭和贫困家庭就是雪上加霜。

其二,重要目的就是对能力的锻炼,对视野的开拓,对精神的培养。因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尤其名牌大学再怎么说都会有一群或一些知识渊博、境界较高、个性鲜明、敢爱敢恨、自由独立的老师、学者。所以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你大量吸收这些老师的营养,聆听他们的教导,跟他们探讨问题,大量地忘我地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然后在各种实践和历练中对知识技能进行实训和更新,对精神品格进行锻炼。

即使纯粹从就业上说,你也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精神锻炼出来。如你要做中小学老师,水平要高于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水平才是真正的有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湖泊、江河,甚至是大海,这才对中国教育有好处,而你也非混饭吃。况且现在的中学教学和以前相比,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扎实的知识,而这是大学给予的,并非中学给予的。所以如果你现在眼里就只有中学的知识,那么就会狭隘和悲哀。就拿文学院的学生来说,其应该具备阅读、写作这两种基本能力,以及言说、思维、实践这三种重要能力,至少训练好其中两种。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有能力的人,脚踏实地头脑灵活的人。

其三,核心目的则是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幸福的寻找。你上了大学,通过几年的努力,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够如此,找工作也容易些,对理想的追寻也执着些扎实些;对爱的理解也深刻些,真实些,能勇敢追求自己的所爱,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以这些素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后代就可能会一代比一代强,至少不比自己差。这也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根本区别。我说过作为一位教师,希望学生出色,这是理想;而希望学生懂得爱,这是更大的理想。你上大学同样如此,为了出色,也为了懂得爱。我有的朋友是老板,他们娶的也是大学毕业的人。他们认为上过大学的懂得道理,不会野蛮无礼,教坏孩子。当然不能说一般市民和农民就教育不好孩子,如鲁迅、沈从文的母亲都不是知识分子;而且成才最终靠自己的努力。

总之,上大学是打造人生路的必须。我那时候,一个省级中学也就考上十几个最多几十个本科,其他很多同学考不上大学,或者马上嫁人,或者打工,或者务农,等等。所以我觉得自己能考上大学很幸运,也很知足。现在虽然大学生多了,竞争大了,但其实竞争丝毫不比民国大。这请看郁达夫1924年写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何况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如果一个班刷掉大概一半同学,被刷掉的是否愿意?韩寒休学,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时代不同了,现在想像韩寒一样出来很难。其他的青春文学作者如郭敬明、蒋方舟等人,基本上都有本科学历。成功的商人,尤其是新兴商人,也是如此。他们上了大学,不仅有了学历,还积累了人脉。即使是什么超男超女,成功者都似乎有较大背景!

所以,如果你自觉能力不是很强,背景不是很硬,还是要通过上大学来打造自己的人生路。不要跟我说什么你很有个性。何谓个性?建立在自我反思与能力锻炼的基础上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个性。因为缺乏自我反思,人就看不到自己,缺乏能力锻炼,自我就树立不起来;否则所谓个性张扬只是个性泛滥。

那么,上大学要做什么?

其一,要为闯荡准备很强的能力和意志力,以及很好的机会。“我要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要怎么做?”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问自己的问题。按照北大教授张颐武的说法,如今“80后”、“90后”不约而同地出现一种抱怨文化,并在互联网上放大他们的声音。他们对社会的要求很高,同时却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年纪轻轻就要求家里、要求社会提供优越的住房条件等。社会可以给你更多的关爱、去想办法帮你解决困难,但实质性的问题还需要个人去面对,去奋斗。这是社会应该提供的,但不是你应该要求社会的。你有社会责任,你要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之后,才能对社会有更高的要求。追求公平正义是指社会起跑线的公平正义,但所到达的终点必定有所不同。社会应该对每个人公平,提供平等的成功机会,但是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平等如个人禀赋,家庭背景等,所以要对社会有责任、有承诺,同时对自己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