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机器(第2/4页)

而在老朱的政策下,因为嫌弃这玩意费水,影响农人浇田,所以都给烧个七七八八了。

但是还好时间不算很久远,才三十多年,所以在湖广布政使司偏僻的乡村里,锦衣卫还是找到了这玩意。

虽然说“考古式科研”有点羞耻,但不得不承认,华夏古人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甚至这东西改进一下,改成用来适应棉纺织生产以后,推动华夏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都已经绰绰有余了……姜星火前世英国人一开始用的也就这水平。

姜星火目测了一下,这种庞大的纺织机器,长大概有十米左右,高的话有篮球架那么高,放在车间里,就是半个篮球场地,不可谓不庞大。

“这是转锭,用来转动棉纱的,这是加拈,然后这个是水轮,这个是外面引导水轮的传动装置。”唐音一一介绍道。

看着伴随着水流不断转动的两条皮绳,带动着数十条转锭飞动,棉纱随之成型,外国留学生们一时间竟是痴了。

这不是一台水力纺织机,而是无数台巨大的水力纺织机,同时排列在一个车间。

这种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和超出他们想象的生产效率,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震动。

唐音微微一笑,道:“这是我们工场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而且它有很多优势。”

她伸出食指点了点一台纺织机,道:“我们用这些机械制造出来的棉纱,比手工做出来的更轻、更软、也更透气……这些棉纱,在滚出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下面的切割刀人工操纵来切割装箱。”

“你们现在用这个机器的纺织速度是多少?”

“一个时辰大概出小二十斤棉纱。”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要知道,棉纱本来就非常轻,而且在工艺上,要求越轻越好,这也就导致了虽然纺织出来很多,速度也很快,但重量却并没有多少,一个时辰小二十斤棉纱,如果不用切割刀的话,怕是能在机器前面堆起一座小山。

“所以一天能纺出来二百斤?”

“差不多,这个机器是改进过好几次的,我们已经将纺纱的线和槽,进行了更换,这些钢制部件的质量要比之前元代的铁制部件质量高许多,我们的工艺,也因此更精湛。”

姜星火点点头,基础材料突破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有了可大规模获取的钢,不仅仅能把机器的部件造的更加坚硬,而且在很多加工精度和耐用程度上,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听到这个数字,对纺纱稍有了解的雪舞樱不禁感到一阵绝望。

在日本,民间用的最多的纺织机,就是脚踏的一锭或是三锭的纺车。

而一锭的纺车,日本的妇女辛辛苦苦地踩一天,忙乎到头,也就能获得二三斤的纱,这是什么差距?

一百倍!

多么令人绝望啊!

在日本的妇女还在埋头纺织的时候,海洋的另一端,大明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使用这种高效、廉价的机器,这种怪物一样的机器所生产出来的棉纺织品,不仅结实好看耐用,而且效率比手工高出几十倍上百倍不说,还便宜!

这怎么比?

但雪舞樱随即就从这种巨大的震撼中恢复了过来,暗暗下定决心,这次来大明增长了见识,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日本,并且有望恢复南朝大觉寺统的统治,那么一定要从大明引进这种先进的纺织技术。

不过雪舞樱并没有想过,如果南朝大觉寺统能够重新恢复在日本的统治,那日本得成了什么样子……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暂时不提。

此时,姜星火和唐音正站在纺织机旁边观察着这些机器的工作情况,在这一刻,留学生们也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纺织工业,也感受到了大明的底蕴,这是他们那些以野兽皮毛为衣服,以手抓饭为食的祖国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而这,才只是纺织业工业革命的初期成果罢了!

等蒸汽机研制完成之后,再加入一些特殊的高精度零配件,整个纺织机器的性能,恐怕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而且,这个时代在短短几年之间,由于工人们的集思广益和奇思妙想,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技术,虽然绝大多数都无法帮助真正的工业化生产,但数量多了,总会有真正有用的技术能够投入应用,这也是专利法的意义所在。

而这些技术,在后世或许就会被称为纺织机器的发展史。

总而言之,这些大型水力纺织机器所带来的价值,可以说是难以估计的。

从棉花到棉纺织品,有很多步骤,轧花、拉伸、纺纱和编织等等,而下一个车间,就是棉丝的加工了。

姜星火指了指流水线作业的女工们,对唐音问道:“她们在工场里面工作,为大明算是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她们每个月有多少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