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5/7页)

他孙子出息,他高兴,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张锦华也专心学习,他比较吃力,不像张卫国,他还会下地干活挣点工分,他是完全在家一心扑在课本上了,他之前对学习懈怠,落后了不少的功课,现在都要补回来,之前是没有高考,学好学坏都那样,现在可不行,他做了一下高考的试卷,那个分数不可能会被大学录取。

吴楚楚看他这么用心学习的模样,摸着自己的肚子,默默的在旁边支持,要是他考上了大学,自己和孩子都能跟着一起受益,她都没有想到,自己当时做的选择会带来这么好的结果。

她很专心的给张锦华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看到她这样,赵来娣还是挺满意的。

考大学这事,她也无比的上心,这要是儿子考上了,她能得意一辈子,她现在想起来都有些乐呵,当初儿子小学毕业,他说不想再上学了,回来下了一年地,之后被刺激了,要回去重新上学,她当时没有拒绝,真是太好了。

这不就时来运转,高考恢复了,儿子初中的成绩还在前几呢,高中退步了些,但他现在努力了,应该也没问题的。

因为读书烧脑,她和李满芬经常给他开小灶,敲一个鸡蛋,或者是泡一碗糖水。

这些她也盯得比较紧,这是专门给她儿子补身体用的,不能给吴楚楚吃,她虽然肚里怀着她的孙子,但是现在这时候肯定是儿子更重要。

为了儿子的学习,赵来娣还对着张卫国笑的特别和善,不止一次拉着他说,有什么不懂的,跟他堂哥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学习。

在这方面她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苏茴的几个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张卫国是从来没有掉出过第一的。

之前考了第一也没有用,现在呢?

要是他这个第一都没有考上大学,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张锦华不太想拉下脸去跟张卫国学习,不过他不想也做不到,因为考试的时候可不像是他们自己班里照本宣科,没有什么变动,死读书。

考试的题型它是会变化的,题型一变化,他就不懂得怎么做了。

没有人点拨,他做得很艰难。

有了赵来娣的话,他才有了台阶去跟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堂弟请教。

他知道要拉下身段比较好,毕竟知青点的那几个人就他知道的,也是跟张卫国学了的,但之前就是拉不下脸来。

张卫国可不管他态度怎么别扭,他要是来了,问了他就回答,但是想着他专门过去帮他解答疑惑,那不可能,他没那么有空。

不只是张锦华,其他人有问题来问他,他基本上也是回答的,不过他基本都只说一遍,要是反复听不懂,他就没有那么有空了,他自己不需要花时间学习吗?

周小晴是小婶婶,她倒是没有去问张卫国,不过她问张锦华和周小雷,他们都不懂的,也会去问张卫国,一样能达到她的目的。

这样仔细算一算,张家有三个考生,有周小晴、张锦华、张卫国,如果算上周小雷的话,那就四个人。

考试的氛围很浓郁。

就这样,1977年走入了尾声,迎来了1978年的新年。

在除夕夜,大家齐聚一堂。

他们现在一张桌子根本不够使,三房人,加上张根和李满芬两个,大房是9口人。

二房现在在家的是4口人,三房4口人。

加起来就是17个人。

加了张贵他们家的桌子,这才能一起坐下来。

张根看了看吴楚楚的肚子,等到明年的时候,家里就是18口人了。

人丁兴旺,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张根兴致一起来,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米酒,这是今年才酿的。

这米酒的味道很淡,因为加的水多,但这终究是酒,是用粮食酿造出来的。

之前他们家根本就不会用粮食来做这种事情,是因为这几年年景好了,才会自己动手酿一点酒,在节日的时候享受的眯两口。

“来,给大家都拿杯子,大家都喝一点点,尝尝味道。”

哪里有那么多的杯子,是用碗凑合的,还有的就用勺子,就倒浅浅的一点点,真的就是尝个味道。

张凤华用勺子装了一点点,放进嘴巴里,一放进嘴巴里,她的眼睛新奇的微微瞪大了,这酒甜甜的,还有点说不出来的味道,原来酒是这个滋味啊,这甜味有点点像糖,但是又跟糖截然不同。

但不管怎么样,甜的东西都好吃。

脸上露出新奇的人不少,酒这东西,女孩子基本上都是没有喝过的,也就几个男的喝过。

张卫国咂了一下嘴巴,这种酒淡淡的,甜甜的,味道还可以,不过一点也不浓烈,不像他之前在林荆南那里喝的,他喝了一点点,就呛得脸都红了,那个据说是白酒,浓度比米酒高很多,那个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喝,只觉得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