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米小时候(3)(第2/3页)



  奶奶(始终如一的开场黑):"I'm cooking.我在做饭——"

  这一问一答之后,黄大记者便两手一伸,让奶奶抱着他视察。奶奶怕伤着了黄大记者,黄大记者本人也很在乎革命的本钱,所以两个人只在外围地段指指点点,"震中"(炉灶)就远观一下算了。

  奶奶很耐心,有问必答,不怕重复。米妈有时觉得滑稽,便问奶奶:"奶奶,你讲这些做饭的事,他听得懂?"

  奶奶说:"听不懂不要紧呀,主要是给他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嘛。那些远离人群的人,语言能力就会大大退化,因为他们没有语言环境——"

  奶奶说小孩子的语汇分"被动语汇"和"主动语汇"(也叫"积极语汇")两种,"被动语汇"就是听得懂但说不出的词儿,小孩子因为发声器官尚不成熟,主动语汇有限,但他们实际上能听懂很多话。也就是说,小孩子的被动语汇量通常是他们的主动语汇量的若干倍。被动语汇量越大,主动语汇量增长越快,所以父母家人要经常跟小孩子说话。

  黄大记者的主动语汇虽然有限,但不影响他采访,等到鸡毛蒜皮的事采访完了,他便将采访引向深入,以一连串的"whatdo"和"why"不断发问,一直问到奶奶将做饭的重大意义阐释清楚才罢休,然后他便带着刚采访到的新闻,到各家"地方台"去摊派收视。

  黄大记者搞硬性摊派很有一套,知道对谁应该如何拿捏。比如他看见爸爸在看球赛,他就往电视机前一站,伸开两臂,挡住爸爸视线。虽然他那小小的身体和短短的手臂不能完全屏蔽几十英寸的电视机(有时还站歪了,完全不在电视机前),但这个姿态就像核武器一样,不一定是真要打你,主要是给你一个威慑力量,让你自己腿脚发软。

  每次黄大记者这么一核威慑,米爸的腿脚就软了,不得不忍痛将视线从电视机前收回,这时绝对不能把头偏来偏去,试图冲破"黄氏防火墙",偷看电视画面,因为黄大记者是最看重态度的,硬扛只能适得其反。

  米爸马上变成了三十年没走出过深山老林的乡亲,仿佛遇上了CCTV采访一样,十分崇敬,百分配合,千分讨好。

  米爸(作"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救星共产党"状):"哇,儿子来了?爸爸等了你好半天了,来来来,跟爸爸讲讲,奶奶在做什么呀——"

  黄大记者:"饭饭——"

  米爸(作"新闻封锁N多年,今日终于开禁"状):"哇,奶奶在做饭饭哪?了不得,了不得!儿子不告诉爸爸,爸爸还以为奶奶在睡觉觉呢!谢谢儿子!奶奶做了饭饭给谁吃呀?"

  黄大记者:"宝宝——"

  米爸(作"醍醐灌顶+感恩戴德"状):"哇,原来奶奶做饭饭是给宝宝吃的呀?了不得,了不得!儿子不说,爸爸还以为奶奶做饭给狗狗吃的呢。那宝宝吃了饭饭怎么样呢?"

  黄大记者:"高高——"

  米爸(作仰视状):"哇,南瓜不结(难怪不得),南瓜不结,爸爸正在想儿子怎么一下长这么高高呢,原来是吃了奶奶做的饭饭呀?Great!Wonderful!谢谢儿子告诉爸爸。对奶奶说了'谢谢'没有?(儿子震天动地喊一声'丹克油')。儿子,妈妈在楼上,快去告诉妈妈——"

  于是黄大记者想起千里之外,还有渴望着听他转播的乡亲们,便撇下爸爸,奔赴新的转播地点,誓将新闻普及到穷乡僻壤。

  有时妈妈使个坏,等儿子转播完了,哄他说:"爸爸在楼下,快去告诉爸爸。"

  不知道是黄大记者忘记已经向爸爸转播过了,还是认为重要新闻重播几次是应该的,或者就是特别欣赏爸爸对新闻的仰慕,总之他又跑去找爸爸,于是听见爸爸向妈妈抗议:"妈妈,你不要这么坏嘛——"

  米妈嘿嘿笑:"这怎么叫坏呢?这是从政治上关心你,你那个破球赛,难道比儿子的新闻联播还好看?"

  黄大记者是个有良知的记者,绝不是只"歌德"就算了,他除了做饭之类的正面报道,也敢于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不管谁上洗手间,他都认为有新闻价值,总要不怕脏不怕累地前去采访,你越劝他不去,他越要去,很有"无冕之王"的风度。

  爸爸对此有非常正面的评价:"也是的,怎么能只关心'进口',不关心'出口'呢?那不搞成贸易逆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