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4页)

英华中学是全市最贵也最好的一所私立高中,一年光学费就四五十万,里面孩子家长的身份非富即贵。

崔明远没有多说什么,点了下头:“要做就不能光做英华中学一所学校,周围的一中和三中都走访一下,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做,这样才有上新闻播报的价值。”

陈云朵愉快应声:“谢谢崔总指点。”

夏时举了下手:“关于那个菜农滞销,我下午有时间,可以跑一趟。”这种涉及到基层民生的报道,是栏目组必须要做的。

几个摄像师里面,郑鸣抬头说道:“我跟夏时一块。”

崔明远:“行,下午要是赶不及回来,就在五点前把采访资料整理好发过来。”

其他记者也都选好了自己的专题,留下两个待命的应对突发新闻。

走出会议室,夏时对郑鸣说道:“连累郑哥跟我一块吃苦受累了。”

郑鸣扶了下眼镜框,摆摆手:“说什么呢,就算你不去,我也会跟别的记者过去的。”

“乡下多好啊,空气新鲜,我就当度假了。回来的时候还能买一些最新鲜的瓜果蔬菜。我女朋友肯定喜欢。”

说完就去捣鼓他的摄像器材去了。

赵菲走过来,抱着夏时的肩膀:“郑鸣很厉害的,你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以前在央视,央视哎,那是一般人能进的地吗。他是因为个人原因才调到咱们这个小破庙里的。”

夏时看出来了,很多记者都想跟郑鸣搭档。

拍摄新闻的时候,摄像师的拍摄技巧、画面选角构图,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准确性和情感传递,是连接观众、记者和新闻事件的纽带。

一进来就组了个满级队友,夏时觉得自己的人生开了挂。

她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得到她的梦中情车。

人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挂念,甚至成了偏执。

夏时把她前天晚上在巷子里拍到的那辆车的的照片设置成了手机屏保。

车上男人的背影太碍眼,等她有空就把他从车上扣掉,p上她自己的照片。

中午吃好饭,夏时和郑鸣开着一辆印着淮城卫视logo的白色采访车出发,前往燕鸽村。

从电视台到燕鸽村的车程是一个小时,下午两点钟到地方,刚好菜农们开始劳作。

郑鸣先拍了些乡村风情,车子开往村长家的时候,他们在一大片空地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土坑,直径大概五米。

坑上蝇虫成群,一团一团,低低飞着。

里面全是番茄,底层的已经腐烂发黑了,发出一阵腐败的气味,再上面的黑了一半,能看见发霉的绿色。

最上面是完好的,甚至还很新鲜,又大又红,菜市场都买不到这么好的。

两只正在啄食的麻雀听见人声,扑棱一下飞走了。

郑鸣用摄像机拍了拍,叹了口气:“太可惜了。”

夏时蹲在坑边:“我家附近的菜市场卖三块钱一斤,这一个坑少说也得上千公斤吧。”

一个菜农推着一辆平车过来,车上装着两筐熟透的番茄。

菜农腿脚不太好,有点瘸。他停下车,吃力地把筐从车上搬下来,眼看着就要把番茄倒进坑里。

夏时赶紧跑过去:“大叔,别别别。”

菜农停下来,愁眉苦脸的:“卖不掉,不扔就烂在家里了。”

夏时:“那卖给我吧。”

菜农是个非常老实的人:“这两筐一共一百斤,给五十块钱就行,反正本来就是要扔掉的。”

夏时一边陶钱包一边说道:“那哪行,按市场价吧。”说完抽了三张一百块钱的塞进菜农手里。

郑鸣收起摄像机,帮忙一块把番茄抬进采访车里。

菜农看着手里的钱,连连道谢:“你们是电视台的记者?”

夏时点了下头:“大叔,您带我们去村长家吧。”

夏时沟通技能满分,很快了解到,今年番茄滞销是因为产量过剩。

去年种番茄的人少,价格一度飙到六七块一斤,今年大家一股脑把黄瓜地豆角地全改种了番茄。

淮城的需求量就那么多,再多的卖不出去。成熟的番茄摘下来没地方放,只好扔掉。

销往外地也不现实,运输成本太高,加上天热损耗,赚不到什么钱。

菜农叹了口气:“要是能把地里的番茄卖掉一半,闺女下学期的学费就能凑齐了。”

“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靠卖菜吃饭,结果菜卖不出去。我家都还算好一点的。村东头的大庆家,他儿子有肾病,才十三岁,别说做什么透析了,现在连药都快吃不上了。”

跟村长汇合后,一行人一边聊天一边往番茄园走去。

夏时站在田埂上,卷起裤腿,准备跟菜农一块下地。

年过半百的村长阻拦道:“别弄脏你们的鞋了。还有蚊子,都是花蚊子,咬人厉害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