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9章 沪海老洋房一网打尽(第2/3页)

经过一座低矮的房子,挑高也就三米左右,可却被搭出一个阁楼,一楼一米九,二楼也就一米一左右高。

在阁楼上,有一张用长条凳和门板搭起来的床,一个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佝偻着凑着勉强打进屋内的光,在那里干着针线活。

她的边上的被窝里还蜷缩着另外一个老人,一只有点萎缩和干瘪的脚从被窝里露出来,应该不是瘫了就是有其他什么病。

老太太的脚边还盘着一只肥肥的狸花猫,呲溜,一只老鼠从木地板上跑过,它的眼睛就亮了起来,弓着腰,盯着老鼠,准备一击必中。

弄堂里的下水道盛发着不太浓郁的臭味,这样的环境很容易滋生老鼠,这里是老鼠的乐园。

楼下,在一张双层床的边上,有一张六十公分宽,将近有一米九长的饭桌,实木的,看起来很结实,桌面被擦的油光发亮,桌角的木刺里还卡着一丝丝白色的棉絮。

这不仅是一张饭桌,还是一张早收晚搭的床。

南易又看了看屋内的其他陈设,心里有了一个判断,这间屋一共住了八口人,两个老人、两对夫妻、两个孩子;

孩子应该是一男一女,南易已经看到了墙上贴的奖状,一个男孩名,一个女孩名,年纪也就八九岁的样子,应该是堂兄妹或者堂姐弟。

这么逼仄的房子,两对夫妻是怎么解决夫妻生活的,南易也有自己的猜测,这家人应该都很喜欢在外面闲逛,而且习惯轮流去外面闲逛。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要家……”

继续往前走,南易嘴里哼着歌曲,脑子里一个构思在形成。

下午的几个小时,南易都在弄堂里逛,一直到万家灯火点亮,各种味儿的饭菜香传出,他依然还在逛,等到一家家的晚饭都已经结束,倒夜香的车子进了胡同,一家家的女主人拎着马桶站出来,他这才离开。

第二天,他依然逛胡同,还带上了一个照相机,背上了一个黄皮书包,书包里满满的都是胶卷。

第三天,南易又去了徐汇的天平路街道以及边上的几个街道,沪海市区的老洋房大多集中在这一带,而且房子的品质也比较好。

复兴中路克莱门公寓、复兴公寓,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园、新康花园等,汾阳路著名的花园式洋房住宅,尤其是五原路沿线的当年法租界优雅的韵味至今犹存。

另外长宁的新华路街道、静安静安寺街道,虹口乍浦路街道、五川北路街道、卢湾淮海中路街道、思南路沿线,南易也一一都去看过。

南易只看了两天,走马观花,没时间太深入的去了解。不过,就这走马观花,已经把他脑子的构思变得更加完善。

对八十年代的沪海人来说,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沪海梦”,那就是住上新工房的一室户,如果是两室户那就更好。

一室户,按照后世的目光来看,不过就是一厨一卫一卧,附带有一个不大的阳台。

卧室比较大,如果人口比较少,可以弄出一个客厅兼饭厅的布局;要是人口比较多,那一间卧室还是要塞下不少人。

相比较弄堂里,新工房有更大的私密性,也免除了老鼠的骚扰。

当下的沪海人,对“隐私”两个字非常看重,他们不喜欢去别人家作客,也不喜欢在自己家里招待客人。哪怕是人情味比较浓的弄堂里,邻里之间说话也喜欢站在屋外。

外地人会对沪海人产生“沪海人比较冷漠”的错误认知,因为他们认识的沪海人从来不会请他们去家里坐坐。

人情冷漠?

不好客?

嫌麻烦?

都不是,那是因为大部分沪海人家里根本腾不出放一张圆桌的地方。

在南易逛弄堂的时候,就看到一件略显羞耻的事。

正值饭点,一家人在那里开饭,可恰逢家里的一个大姑娘闹肚子,就这么,家里其他人继续吃饭,而大姑娘就坐在离饭桌不到一米五的马桶上。

弄堂里听到邻里之间的闲聊,大部分都会聊到“新工房”,提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每个人眼里都是向往。

而老洋房那里的情况,就不如弄堂里的邻里这么祥和。

沪海的老洋房,可以说九成九里面住的不只是一家人,类似柯鉴真这种一家人住一套房的例子微乎其微。

除了房子外观比较漂亮外,住的其实比弄堂里更逼仄,而且邻里之间多有争吵。

争吵的内容无非就是谁家多用了一点自来水,自己家的油盐酱醋被其他人用过,抱怨别人家昨晚“叫”的太大声,吵着自己家孩子之类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